食用菌也能搞工業化生產?
對此問題,食用菌種植大戶秦峰和秦忠亮作出了肯定回答。扎根鄉土,奮斗十多年,他們在全市率先實現了食用菌從傳統農業種植到工業化流水線生產的時代轉型。由此,一朵小小的食用菌插上工業化的“翅膀”,撬動過億年產值,寫就鄉村振興新傳奇。
近日,記者跟兩位“菌王”面對面,探尋他們的奮斗之路。
▲秦峰(右)和秦忠亮推著兩筐秀珍菇,走在廠區大路上。
▲工人在采摘秀珍菇。
為創業選擇奮斗種菇
秦峰和秦忠亮都是“80后”,出生于靈川縣靈川鎮甘棠村委亭子頭村,二人自小要好。
20世紀八九十年代,食用菌生產是亭子頭村不少農戶的傳統副業。但“寧可種田不種菇”,卻是甘棠村百姓的共識。因為用傳統方式種菇,全部工序都得自己做,特別辛苦,一般人根本吃不消。
秦峰說,記憶中父母的忙碌是從凌晨開始的:凌晨三四點起床采菇,采完菇又開著拖拉機趕去送貨……因太忙無法照顧孩子,父母索性把年幼的他背在背上勞作。
年少時的秦峰便做了一個決定:長大后不種菇。對此,父母非常贊同。
2011年,秦峰有了第一份工作,在靈川縣一家工廠打工,月薪4000多元。在當時,這是一筆很不錯的收入。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幫家里送貨。想到父母的操勞,也想著趁年輕要闖一番事業,他果斷辭職,決定回家發展食用菌產業。父母雖極力反對,但看秦峰態度堅決,還是手把手地傳授種菇技藝。
家庭式的種菇,做不成大事業。2015年,秦峰決定單干。考察了一番之后,他在靈川縣九屋鎮租了十幾畝土地,貸款15萬元建起了食用菌生產廠。當年他就賺到了“第一桶金”,并還清了貸款。
取得“開門紅”之后,秦峰信心倍增。他邀請同在做食用菌種植的發小秦忠亮一起干。2019年,兩人看中靈川縣公平鄉巖山村依山傍水、氣候條件適宜的特點,再建新廠。當年秋季,一個占地面積100多畝,總投資近400萬元的桂林桂泰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大型食用菌種植廠建成。兩個男人很興奮,期待著大干一場。
遭受重創后轉型再奮斗
然而,現實很快給他們潑了“一盆冷水”。
2019年冬季遇到了疫情。新廠產下的首批食用菌面臨銷售困境。
此后兩年,食用菌廠生產雖有序推進,卻依然處于不盈利狀況。
“明明我們還是跟以前一樣生產食用菌,而且規模更大了,為何盈利卻難了?”秦峰說,當時他們對這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自己找不到答案兩人決定“走出去”。2021年,他們接連到外省考察學習。
當看到外省已用先進的工業化流水線生產食用菌,兩個男人眼前一亮。此外,他們在與老客戶交流中也得到了啟發:客戶希望買到品相統一、質量優質的食用菌,傳統食用菌生產根本無法做到。
很快,兩人總結出癥結所在:并不是種植規模擴大,收入就可以無限疊加;模式不變,很有可能面臨倒閉風險,而模式的改變必須順應市場。
改革勢在必行。兩人決定,告別食用菌種植的傳統模式,調整產業模式和管理模式,設備和技術都要更新迭代。
可是,耗費巨資新建的工廠難道就要放棄?
“要轉型就一定得有代價!”抱著這個信念,2022年8月,秦峰和秦忠亮開始了大動作:貸款1200多萬元,總投資3000多萬元,新建食用菌產業鏈。
桂林市農業機械化服務中心派駐公平鄉掛職黨委副書記的湯翠鳳見證了秦峰和秦忠亮的“轉型”過程。湯翠鳳告訴記者,2022年下半年,在該中心助力下,桂林桂泰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引進了一條先進的食用菌生產線。在持續一年多的改進和完善后,2024年1月中旬,這條全程自動化的食用菌流水生產線正式啟用。
“如果沒有對食用菌工業化轉型的信念和堅持,一般企業帶頭人根本做不到。”對于秦峰二人的此次轉型,湯翠鳳由衷地佩服。
▲桂林市農業機械化服務中心派駐公平鄉掛職黨委副書記的湯翠鳳(右)和秦峰在一起查看菌棒。
工業化產菇撬動過億年產值
工業化生產,科技賦能,讓食用菌生產告別了“靠天吃飯”的困局。
采訪當日,記者走進桂林桂泰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的食用菌機械化生產基地。在公司的菌棒自動化生產車間,攪拌完成的種植基料,通過流水線灌入一個個乳白色的袋子內。隨后通過傳送,菌棒被送到生育室,再通過機械化操作,把食用菌液注入到菌棒中,在百萬級的無菌環境下靜待培養。
▲綠樹環繞的桂林桂泰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食用菌生產基地。
打開一扇生育室的大門,3米多高的床架齊齊排開,成千上萬個插滿了“菌寶寶”的菌棒堆滿床架。“等菌絲長出之后,主要的生長階段都在這里完成。”秦忠亮說。
支撐著工業化生產的,還有一系列智能化的生產設備。在占地面積近5000平方米的智能大棚內,工人通過手機APP操作,可實現溫度、濕度實時監控調節;在5000平方米的養菌控溫大棚內,可實現集中養菌、分散出菇生產。
“用現代工業生產方式生產食用菌,生產效率提高了14倍,菌棒出菇率從原來的95%提高到目前的99.5%。以往依靠傳統方式,一天生產2萬個菌棒需要100個工人,如今一天生產3萬個菌棒,生產區不會超過12個人……”說出這些數據時,秦忠亮的語氣充滿自豪。
▲工人正在為新鮮采摘的秀珍菇打包、裝箱。
巖山村位于青獅潭水庫邊,晝夜溫差大、濕度大等氣候條件非常適宜食用菌生長。結合市場需求和自身生產優勢,秦峰和秦忠亮選擇主打種植秀珍菇。
在出菇房內,記者見到了正在忙碌的采菇工人。一朵朵鮮嫩的秀珍菇,采摘下來后就被送入冷庫進行預冷,再分級包裝發往南寧、深圳、長沙等地。
“目前公司新引進兩條全自動化生產線,每年可產出菌棒1200萬個,產出600萬斤以上的優質秀珍菇。”秦峰說,今年公司的產值保底為5000萬元。
在發展食用菌種植的同時,秦峰組織成立了桂泰種養專業合作社。僅2021年,合作社就帶動發展食用菌種植戶37戶,新增產值1750萬元。
記者從靈川縣農業農村局了解到,該縣食用菌栽培面積高達800多萬平方米,2023年總產量有10萬噸鮮品,年產值8.7億元,栽培面積和產量都位居全市第一。而桂泰種養合作社是靈川縣食用菌種植大戶,憑借機械化生產優勢,是全縣產出率最高、種植規模最大的合作社,其產量及銷售量在該縣占比達50%以上。
秦峰和秦忠亮成了名副其實的“菌王”。
▲手捧優質秀珍菇,秦峰和秦忠亮都很開心。
小菌菇托起鄉村振興“幸福夢”
多年的奮斗,“菌王”收獲的不只是紅火事業,還有一份助推鄉村振興的自豪。
靈川縣公平鄉黨委書記尹軍告訴記者,近年來,在靈川縣政府的引導下,公平鄉打造了桂泰食用菌綠色高效示范基地。基地以桂林桂泰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為龍頭,聯合相關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共同實施。基地占地面積377畝,目前已形成“菌種繁育、食用菌種植、產品銷售”一體化全產業鏈,輻射靈川縣12個鄉鎮768戶農戶,提供就業崗位600多個,解決了周邊200多戶脫貧戶就業。
2022年,示范區經營主體桂林桂泰公司和桂泰種養專業合作社年產值5300萬元。這一年示范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8793元,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3%。
“如此成績的取得,兩位大‘菌王’功不可沒!”尹軍稱贊道。
在推動當地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道路上佳績頻頻,2022年秦峰當選為靈川縣人大代表。
手捧著鮮嫩的秀珍菇,秦峰和秦忠亮笑容燦爛。秦峰說,扎根鄉土奮斗十多年,累過、煎熬過,但他們備感充實,“能用小小食用菌撬動鄉村振興大產業,是我們的榮耀,更是責任。”而繼續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更是他們追求的“幸福夢”。
來源:桂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