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崇信縣新窯鎮宰相村食用菌種植基地一期項目全面建成,第一批2.4萬袋黑木耳菌棒在大棚內已“入戶安家”。
記者走進食用菌種植基地,10余座雙層鋼架大棚次第排開,黑色的菌棚在陽光下閃閃發光,菌棚里面溫控、光照等設施一應俱全,一袋袋黑木耳菌棒排列整齊。基地技術員鐘祖云正在查看菌棒情況,對今年的食用菌生產信心滿滿。
鐘祖云說:“這個菌棒我們放進來兩天,再過幾天就要打孔,之后就灑一些水,溫度在25度左右,4到5天后就開始出菌,一袋菌棒可產出1到2斤,一個棚3000袋菌棒,總共可出5000到6000斤左右。”
崇信縣緊緊抓住“產業振興”牛鼻子,謀劃實施新窯鎮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產業園暨宰相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產業基地,引導群眾發展紅牛、飼草及食用菌等特色種養產業。其中宰相村食用菌種植基地2023年開工建設,占地90畝,概算總投資2130萬元,計劃分兩期建設。目前一期建成雙層鋼架大棚10座,生產車間300平方米,配套管理用房、晾曬場、水電等附屬工程。項目全面建成后,預計年產黑木耳、羊肚菌、蘑菇等食用菌225噸。
“基地由村集體控股,開展公司化運營,按照‘企業+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的運營模式,由企業負責菌棒生產、技術指導和產品銷售,合作社負責組織群眾開展生產,預計可帶動周邊50戶群眾發展種植食用菌,實現戶均增收2.3萬元以上,村集體預計增收10萬元以上。”宰相村黨支部書記趙孝魁說。
近年來,崇信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緊扣村集體經濟發展及農民增收這一主線,積極探索、大膽實踐,按照“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思路,不斷優化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立足本土經濟基礎、資源資產狀況等實際,在宰相村謀劃實施了食用菌種植基地建設項目,讓農民在家門口奔出好“錢”程。同時,采取項目帶動型、資產經營型、資源利用型、服務創收型等發展模式,讓集體經濟動起來、活起來、強起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