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23日,以“泉城菌菇·健康共享·共贏未來”為主題的濟南市首屆食用菌產業創新發展大會在濟南鴻騰國際大酒店圓滿舉行。本次大會邀請了來自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各地農科院等眾多國內知名專家、教授,來自福建、上海、貴州、北京等9個省(直轄市)的109家單位210余人參加。
近年來,食用菌產業在全國均呈現良好發展勢頭,“小菌菇撐起大產業”成為各方共識。
濟南市農業農村局菜籃子工程管理處副處長張建軍表示,作為濟南市特色品牌基地建設八大產業之一的濟南食用菌產業,近年來在市農業局大力引導下,目前形成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特色種植示范基地及食用菌產銷市場等多元化發展格局。通過加大資金、科技、人才等生產要素的引進、投入,濟南市食用菌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標準化水平日臻完善。
濟南市歷城區綠然家庭農場的羊肚菌在未完全收獲的情況下,畝產已然高達2000余斤。其農場負責人高彥喬接受采訪時表示“種植羊肚菌要避免‘重茬栽種’,簡單來說就是盡量避免在同一大棚里連續兩年種植同一種作物,因為第二年的生長一般會造成不同程度地減產。我們在歷城種植羊肚菌三年了,基本上每年都會換一次基地,保證近幾年該基地是第一次種植羊肚菌。政策支持、領導重視、基礎設施完備是我們選擇在濟南市歷城區種植羊肚菌的重要原因”。
來自貴州、江蘇等地的參會者談到,山東是食用菌生產大省,作為種植戶,對此早有耳聞。南方的食用菌產業雖然發展得早,技術經驗相對成熟,但是基礎設施相對不如山東更加完善,這可能是他們高產的原因。下一步,他們也打算在山東試種幾個基地,帶動周邊農民致富增收。
濟南市歷城區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曲文亮表示,歷城區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種植草莓,目前全區草莓種植面積2.8萬畝,也就是說我們擁有2.8萬畝的大棚。同一大棚內長年種植草莓,不可避免會導致土壤板結、產量降低、品質下降、病蟲害嚴重等現象。眾所周知,歷城草莓譽滿泉城,是助力當地鄉村振興、農民富裕的重要產業。長期種植草莓這一種單一作物,會讓土壤累積草莓致病病菌越來越多,增加感染病害的幾率,如何助力草莓產業實現從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型的歷史性轉變?經過長時間的摸索,“草莓+食用菌”輪作栽培模式,成為突破歷城草莓產業發展瓶頸的一個最優選。采取“輪作”模式,是解決連作障礙的有效途徑。即:一個草莓園區,每年度、有計劃地拿出幾個莓棚,進行遠緣作物換季輪作,一年后再種植草莓。草莓與食用菌輪作既能解決它們各自的重茬障礙,又能培肥地力,促進草莓與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濟南市歷城區圍繞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目標,探索草莓與食用菌兩個產業高效輪作與高質量發展模式。據初步統計,新發展以羊肚菌為主導品種的食用菌生產面積逾400畝,食用菌產業已成為繼草莓產業之后的全區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的又一新引擎。
據悉,本次大會由濟南市農業產業協會、中國菌物學會羊肚菌產業分會主辦,濟南市食用菌行業協會山東省鄉村振興產業研究院濟南市歷城區農業農村局承辦,山東省果品協會歷城區食用菌協會、章丘區食用菌產業協會、山東三生萬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易菇網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