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山東濟南市教育局駐村“第一書記”為村里的外出返鄉務工人員舉辦的食用菌實用技術培訓班。
據介紹,東韓村是濟南市教育局在市委“千村(社區)提升工程”中的幫扶村,2012年5月,市教育局選派了 “第一書記”王志國駐村開展幫扶工作。經過數次的調研后,王志國發現全村僅有人口310人,耕地590畝,種植結構單一,以糧棉為主,村集體無收入,并且45歲以下的青年勞力基本都在京津一帶打工謀生,屬于典型的經濟落后的“空心村”。王志國決定因地制宜帶領當地村民發展植投入少、風險小、技術含量低、見效快的食用菌種植產業。春節剛過,王志國就與濱州惠民縣富康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洪武取得了聯系,邀請老王到培訓班講課。老王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種植香菇,在周邊縣區屬于較早涉足食用菌行業的“土專家”。20多年來,老王搞過食用菌推廣、建立專業市場以及從事食用菌經紀活動。上午9點,培訓正式開始,20多平米的教室里擠滿了40多名群眾。“第一書記”王志國首先介紹了一年來村里的發展情況以及食用菌基地的發展情況。培訓結束后,村民實地參觀了大棚的生產情況。王志國一一解答了相關問題,充分提高了返鄉農民工回鄉工作發展的熱情。
據了解,食用菌基地一期占地14畝,采用“學校+村黨支部+農民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模式,由市教育局籌集資金通過縣職業中專建設基地,村黨支部負責生產管理,合作社負責組織群眾擴大生產,統一生產資料、技術和銷售渠道,最后村集體和農戶都能解決增收的問題。食用菌基地二期建設將按照計劃以合作社為平臺,通過引入農業企業合作打造食用菌種植小區。合作社將按照“四統一”原則統一免費技術指導,統一生產資料,統一品牌,統一銷售渠道。合作社將對入駐種植小區的農戶給予適當補助,也歡迎農戶充分利用閑地農家院種植,以鼓勵農戶主動調整產業結構,實現增收致富。目前,食用菌基地一期已投入資金120余萬元,建設平菇、香菇高標準大棚各1座,出產鮮菇25000斤,銷售收入5萬余元,集體增收3萬余元,東韓村經濟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