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王先有,男,侗族,1951年4月出生,現任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茯苓專業協會會長。中國菌物學會會員、中國菌物學會茯苓產業分會執行會長、中國中藥協會茯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食用菌協會常務理事、湖南省食用菌協會副會長。2011—2016年是中共湖南省第十次黨代表,2015年當選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社第六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2016年當選中國科協第九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榮譽高級科普師
2月28日,在湖南省科協十一屆四次全委會議上,省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王瑰曙宣布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茯苓專業協會會長王先有獲得“榮譽高級科普師”稱號,省科協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田紅旗為其頒發“榮譽高級科普師”證書。
王先有同志是靖州縣產業推動鄉村振興的先鋒模范。王先有退休十幾年來,多次自費進行茯苓新品種選育、神舟十號太空茯苓育種試驗、創新種植技術的研發、示范、新產品開發的應用推廣,印發茯苓科普資料和制作茯苓VCD科教片,贈送給茯苓從業者1000余份。免費為殘疾人員、山區貧困農民培訓茯苓種植實用技術年均200多人次,免費為中老年貧困戶贈送茯苓菌種16000瓶/包左右。在王先有同志的帶領下,靖州縣逐步引導茯苓產業向高質量發展,并向產業鏈條延伸;2022年靖州鮮茯苓交易量達8萬噸,干茯苓4萬噸,占全國總量的70%以上,年綜合產值達41.6億元;帶動與茯苓有關聯的從業人員達6萬多人,其中中老年人達1.5萬人,為茯苓從業人員人均年創收4萬元以上。特別是近幾年,來為山區農民異地搬遷到城鎮居住的中老年人就近就地從業創造了一個較穩定的從業門路和穩定的收入來源。使他們進城住得安心,生活得愉快,為家庭的和諧,為社會的穩定起到了一定的基礎作用。
王先有同志是靖州縣科技帶動產業發展的領航員。在其主導下,靖州縣組織和創辦了茯苓專業協會。王先有同志是我國人工栽培茯苓創新技術的愛好者、茯苓科技普及的志愿者、茯苓產業持續發展引路的堅持者、是中國茯苓之鄉“靖州茯苓”國家地理標志商標,“靖州茯苓”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靖州茯苓”生態原產地保護、“靖州茯苓”出口安全區生產保護、“靖州茯苓湖南省著名商標”主要申請人,是“靖州茯苓”湖南省地方標準、中國茯苓行業標準,茯苓菌種國家標準主要起草人,其個人多次獲“湖南省勞動模范”“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個人”“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全國茯苓產業突出貢獻獎”“湖南省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湖南省科普工作先進個人”“湖南省優秀科技特派員”“懷化市優秀科技特派員”“靖州縣科技工作突出貢獻者”等二十幾項榮譽稱號。
王先有同志是靖州縣優秀科技和科普工作者的典型。其從事茯苓產業50多年以來,在科研攻關方面披荊斬棘,刻苦學習專業技術,一心鉆研茯苓菌種培育方面的難關。2009年獲湖南省科技廳、湖南省農業農村廳技術認證,并獲省級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選育的茯苓新品種湘靖28號及袋料栽培新技術、大宗道地中藥材茯苓種植及產業開發關鍵技術;推動神舟十號太空茯苓誘變育種工作;“茯苓新品種選育及袋料高效栽培技術研究”2010年獲湖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2010年獲懷化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大宗道地中藥材茯苓栽培與加工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2011年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14年獲湖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王先有同志積極參加科普宣傳工作,向大眾普及科技知識,熱心公益事業,一生致力于靖州茯苓產業發展向科技化,標準化,高質化時代邁進,根據靖州縣茯苓產業在不同的時代發展需要,帶領靖州茯苓從業者,將靖州茯苓打造成“中國茯苓菌種選育、繁殖中心”“中國神舟十號太空茯苓誘變育種、種植試驗基地”“中國茯苓精、深產品研發、加工、應用推廣基地”“全國干、鮮茯苓集散地”“全國茯苓科技、文化旅游推廣中心”和“世界茯苓之都”。
因年齡問題,王先有不能參與科普師職稱評審,經省科協黨組研究決定,授予王先有同志“榮譽高級科普師”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