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日,深圳天氣轉涼,各類火鍋食材也迎來了銷售旺季。
記者來到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鵝埠鎮下北村蘑菇種植基地,負責人彭維特介紹說,目前基地日產鮮菇約1000公斤,每天上午工人新鮮采摘后直接銷往深圳主城區及周邊地區的農貿市場。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下北村蘑菇種植基地去年新引進了智慧農業平臺系統,通過在大棚內部署各類高精度傳感器,對種植環境進行全方面監測管控異常數據,極大提升了食用菌生產的標準化、智能化、精準化水平。
傳統農業素有“靠天吃飯”的說法,食用菌生產也不例外。眼下正值秀珍菇、杏鮑菇集中上市階段,面對近期持續陰天、光照不足易導致菌絲生長慢、出菇少甚至不出菇等現象,彭維特并不擔心。只見他從口袋中掏出手機,點開一個名叫“設備云”的APP,手機屏幕實時顯示出大棚的溫度、濕度、光照總量、二氧化碳、氧含量等信息。
“需不需要補光、棚溫如何控制,我在手機上就能一目了然,直接控制,確保食用菌在最理想的環境下生長?!?/p>
彭維特自豪地向記者展示蘑菇種植基地目前正在使用的智慧農業(蘑菇)種植平臺。大棚實時生產數據通過傳感器源源不斷上傳到系統后臺,再以圖表形式直觀地呈現在工作人員的手機、電腦上,一旦有異常就自動發送提示。
彭維特樂呵呵地說,如今基地這么多座大棚不僅實現了“一人管”,還能“管得好”。將傳統種植經驗轉化為數字模型,從“憑著感覺走”到“跟著數據走”,數字技術正助力下北村食用菌產業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蘑菇種植基地不僅為村集體帶來可觀收入更帶動本村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村里不少年紀較大或需要在家中照料老人小孩的村民能在基地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
在基地一間民房內今年50多歲的梁姨,正忙著給剛采摘下來的秀珍菇修剪、裝筐。
“我現在一天工作8個小時,每月工資在4千元左右,很穩定。”她告訴記者。據下北村村委會副主任劉培松介紹,該村食用菌產業主要由村里成立的下北食品有限公司聯合深圳市粵正合食品有限公司共同經營,每年的市場創收加上用地租金可為村民帶來數十萬元收入。
如今蘑菇種植基地的年產量大約有80噸,產值在80-100萬元之間。談及未來規劃,劉培松表示,當前下北村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勢頭很好,但也有一些短板亟待補足。首先是品牌認知度有待提升。公司正在計劃申請“下北蘑菇”商標,并通過線上線下的推介,提升產品在市場上的知名度。其次是需要進一步延伸菌菇產業鏈條。公司計劃引進食用菌干品、菌菇醬等菌類產品精深加工產業,提高產品的附加值、進一步增加村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