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先有作報告
易菇網訊:“靖州茯苓產業的持續發展和產業鏈條的形成,主要有五個方面做支撐,即歷屆縣委、縣人民政府領導的重視和支持、有歷代茯苓從業者的堅持、有一個固定的干鮮茯苓交易場所、有精深加工產品及龍頭企業的帶動、有行業協會信息、技術的引導”。11月25日,在2017第二屆全國茯苓會議主題報告上,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茯苓專業協會王先有會長如是說。
堅持優良菌種選育 規范茯苓菌種生產
“茯苓菌種是茯苓產業發展的基礎,是關系到農民種茯苓成敗的關鍵。”王先有在報告中指出。
他介紹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靖州茯苓科技人精選采挖的野生茯苓,送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篩選、馴化、提純成功培育出茯苓5·78菌種。從此,改變了靖州及全國傳統的 “肉引種植”方式,開創了茯苓純菌絲種人工種植新紀元,2004—2009年以靖州湘黔桂食藥用菌研究所為主體歷經6年,選育出“湘靖28”茯苓新菌種,并通過了湖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登記。登記號為《KXD007-2010》、取得了菌種生產許可,生產許可證(2017-0004)。2013年6月神舟十號搭載“湘靖28”茯苓菌種開展太空育種試驗成功《公證號2013-10734》,該菌珠通過湖南師大進行了菌絲體分子鑒定和保護,鑒定號《99-KX268225》《100-KX268226》。
王先有表示“要想提高茯苓產量、穩定產品質量,菌種質量是關鍵。”為此,茯苓專業協會在積極引導、規范茯苓菌種廠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含依托龍頭企業建立了標準的茯苓菌種繁育基地、制定了“靖州茯苓菌種”湖南省地方標準、茯苓菌種生產企業制定了茯苓菌種生產標準和管理制度、種植技術不斷創新、龍頭企業建基地保證產品質量穩定、引導龍頭企業發揮茯苓產品轉型升級的帶動作用、抓質量宣傳等。
創新種植技術 龍頭企業引導
據介紹,靖州人工栽培茯苓都是引導農民跟隨當地林業部門規劃更新造林時,利用殘松木(如松樹篼、松樹尾、松枝挜材)就地種茯苓,這樣能提高松木資源的利用率,又能幫助山區農民脫貧致富。
“為了我縣及全國茯苓產業的持續發展和種植原料的保障供給,引導農民在種植茯苓的同時栽馬尾松,在馬尾松幼林里套種茯苓,這樣才能保持我國人工栽培茯苓有充足的原料供給,做到發展茯苓產業與生態保護雙贏。”王先有在報告中談到。他還指出,長期以來有些地區用段木種植松茯苓,松木資源的利用率還不到50%,破壞生態嚴重,不宜提倡。
他還表示,要想產品質量得到保障和穩定,指導龍頭企業、合作社建基地,如茯苓深加工企業湖南補天藥業,湖南龍豐茯苓出口企業,和盛茯苓無硫加工企業都有各自的生態種植基地。湖南補天藥業有限公司建立的茯苓種植示范基地,2014年通過國家GAP認證。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大大提升茯苓初級產品的穩定性。

報告現場
據了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茯苓專業協會成立于2004年7月,是中國食用菌協會常務理事單位、湖南省食用菌協會副會長單位。會員來自我國茯苓產區、茯苓菌種選育、繁育、種植、粗加工、精深加工、銷售、電商、物流運輸、科研、教學、宣傳等相關行業。長期以來,該協會的向農民義務傳授在茯苓產業發展中所需要的實用技術,關鍵要保證會員、農民種出的茯苓能賣成錢;指導龍頭企業對茯苓產品的精深加工研發和應用推廣;引導茯苓產業的持續發展和產業鏈條的逐步延伸。
2017第二屆全國茯苓會議于11月24-26日在湖南省靖州縣舉行,會議由中國菌物學會主辦,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茯苓專業協會、中國菌物學會菌物產業分會、易菇網等單位承辦,會議安排了主題報告、專題報告共16個,同期舉行了茯苓產業發展圓桌論壇、茯苓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立會議暨第一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茯苓養生烹飪大賽、茯苓會議展覽等精彩活動,是繼2014首屆全國茯苓會議之后我國茯苓產業又一次盛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