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林西縣緊緊抓住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內蒙古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機遇,按照“新主體+大產業+全鏈條”發展模式,不斷完善提升從原輔材料供應到制種、栽培、加工、銷售、技術推廣等全產業鏈條,進一步提高林西草原花菇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的影響力。2023年,林西縣各類食用菌種植3000萬棒,總產量15000噸,產值6000萬元,出口創匯300萬美元。
雙層菇棚增產能 小“菌”包長出大“蘑”力
寒冬時節,沿著筆直的通村公路,走進轎頂山食用菌產業園區二期,遠遠看見一排排規格更高、更美觀高大的食用菌棚,“這就是今年新建的雙層菌棚,能調節溫度,夏天太熱可降溫,初春、初冬過冷能保溫,延長出菇期,使菌棒的營養能被充分利用,既節約資源又增加了效益。”林西縣五十家子鎮轎頂山村黨總支書記寶革梅指著新建的雙層冷棚介紹道。
據了解,草原花菇是人工栽培食用菌,單層冷棚種植出菇期是5個月。但是雙層冷棚出菇期可達6個半月。2023年,林西縣五十家子鎮雙層菌棚種植園區總投資2760萬元,流轉土地522畝,在東敖包產業園、轎頂山產業園、太平莊食用菌產業園新建雙層出菇棚178棟,發菌棚94棟。成為了全縣“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雙層棚運營后,每個菌棒較冷棚能多出3兩菇,按今年菇價,平均一斤菇5元錢,每棚一萬棒少說增收1.5萬元;多建一層棚成本多2萬元,明年投入后年回本還有結余,以后年年有增收,多好的事兒!”五十家子鎮分管項目的副鎮長潘海濤信心滿懷的說。
目前,該縣食用菌雙層菌棚提質增效項目已接近尾聲,農戶正陸續往新棚上棒,群眾反響和建設成效良好,小花菇正穩穩托起群眾的“致富夢”。
聚焦產業鏈前端 冬閑人不閑“農人”變“工人”
走進春盛現代化菌棒生產車間,六條智能、自動標準化生產線在不停作業,工人們忙碌而有序地在自己的崗位上做著稱心的活兒,叉車、裝載機來回穿梭……一個產業特色鮮明、要素高度聚集的現代科技農業生產場面令人震撼。
“以前在外務工,妻子在家種地養牧,今年聽說咱們林西有了大企業招工,就來培訓應聘,智能車間工作條件好了,工資也高,一個月5000塊,還能幫幫家里的忙。”任數學是一名通過公司技術培訓后上崗的新型技術工人。他主要的工作崗位是將各種原料按照比例攪拌均勻,運送到進料口。
“車間目前日產10萬棒菌棒,采用的是現代化智能的菌棒生產。拌料滅菌全是機械化作業,菌棒加工全自動化,有工人37名,都是經過崗位培訓成為技術工人的。”企業生產部負責人吳林飛介紹。從2018年浙江三江源公司到林西縣考察到現在,五年的時間,食用菌產業的蓬勃發展讓本地群眾從“觀眾”到“零工”,從“農人”到“工人”,從“貓冬”變成“忙冬”,幸福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下一步,林西縣將繼續深耕產業鏈條,全力推動春啟深加工項目,盡早完成日產9噸復合鋁箔袋裝和馬口鐵罐裝食用菌罐頭、日產食用菌調味品1.25萬瓶生產線試運營,投產后,可帶動就業500人,年可實現產值2億元。逐步帶動更多群眾實現“身份”的華麗蛻變,穩定增收,趟出致富新路。
打造綠色循環農業 “廢棄”菌棒成了小鎮“新能源”
眼下,草原花菇豐收季已過,廢舊菌棒堆積成山,而在林西縣五十家子鎮東敖包村食用菌產業園區內,卻不見一個廢棄菌棒,堆積如山的是小鎮“新能源”--顆粒無煙碳。
據園區負責人吳樹偉介紹,每年菌菇采摘完畢后,留下的廢棄菌棒1000萬棒還多,污染周邊環境,形成廢物垃圾。如今,在廢棄菌棒加工車間的轉換下,廢棄菌棒的利用率達90%,加工成的生物顆粒燃料,發熱量高,清潔無污染,比煤的造價低一半,可用于加溫烤火爐,發菌棚升溫,也可以用于燃燒,既環保又實惠,真正實現了綠色無污染。
“一朵小菌菇,幸福千萬家”。如今,站在新起點,朝著新坐標,林西縣正在用沖刺的姿態跑出新速度,為繪就鄉村振興壯美畫卷、實現共同富裕提供“林西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