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蘑菇中毒防控國家隊牽頭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衛生與中毒控制所副研究員李海蛟,現年還不到40歲,年紀輕輕的他就已經參與了國內2000多起蘑菇中毒事件的處置,并在蘑菇中毒的預防控制方面做出多項首創,以至于媒體在報道李海蛟的事跡時,把他稱為“救命毒師”。
緊急處置中毒事件
成功挽救患者生命
蘑菇中毒起病急、發病快、損害類型多樣、救治難度大,因此應急處置和日常防控是兩大關鍵點。2020年8月22日晚,李海蛟接到河北省疾控工作人員來電:保定市某縣發生一起15人誤食野生蘑菇的中毒事件。他基于流行病學調查的中毒潛伏期、中毒癥狀和蘑菇形態特征,結合自身對華北地區8月份常見毒蘑菇種類的了解,初步判斷罪魁禍首可能是黃蓋鵝膏,這是一種可造成急性肝損傷的劇毒蘑菇,救治不及時會危及生命。于是,他帶領團隊成員第一時間趕赴收治15位中毒患者的醫院,會同省、市、縣疾控專家和主治醫生進行了病情發展研判與救治方案制定。然后他趕往蘑菇原始采集地——北京市房山區,細心觀察、認真尋找,最終收集到了患者誤食的劇毒蘑菇。通過系統的形態學觀察和分子生物學檢測,“兇手”最終被確定,就是劇毒的黃蓋鵝膏。并第一時間將鑒定結果告知疾控部門和醫院,同時提供了精準的救治意見。10天后,15位患者均康復出院。
2020年8月,李海蛟(右一)在中毒事件現場采集毒蘑菇標本。
創建物種快速鑒定平臺
幾分鐘內鎖定“兇手”
蘑菇中毒,如何在第一時間準確診斷是成功救治的關鍵。而蘑菇中毒診斷不僅需要臨床醫生對病情的掌握,更需要明確誤食的毒蘑菇種類、所含毒素種類與含量、臨床中毒損害類型及具體的流行病學特征,進而制定有效的救治方案,這就亟需真菌研究專家、臨床醫生和疾控專業人員的緊密配合和精誠合作。
李海蛟從讀研時起就從事真菌學相關研究,從事疾控工作后立即擔負起了建立跨領域合作、解決蘑菇中毒防控與救治難題的任務,先后主導創建了25個由國內眾多毒蘑菇鑒定專家、疾控流調和毒素檢測專家和參與病人救治的一線醫生組成的毒蘑菇快速鑒定平臺,線上線下相結合,基于獲取毒蘑菇照片、詳細描述中毒癥狀的前提下,實現了數分鐘內完成物種初步鑒定和中毒損害類型確認,為及時、精準救治患者提供了強大技術支撐。
創新系統建設
發揮系統優勢,保障救治效率
鎖定“毒源”準,救治患者快,高效率的背后是一套完善、強大的體系作為保障。李海蛟深知發揮系統優勢的重要性,于是他憑借每次處置工作時掌握的一手資料、豐富的經驗以及科學精神,首次主導構筑了我國由疾控、醫院、真菌研究領域專業人員構成并協同配合的蘑菇中毒防控體系,在我國醫學領域從無到有,創建、培育了一支高水平毒蘑菇中毒防控與救治團隊。
他和同事們一起,構建覆蓋全國30個省份的毒蘑菇鑒定和應對響應網絡,有效揭示了中國毒蘑菇多樣性與時空分布;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毒信息服務體系的基礎上,創新性地拓展出微信群、微博等,適應多媒介溝通的方式,廣泛覆蓋和快速便捷使得蘑菇中毒信息服務和監測得到完美的統一,并完成了中國毒蘑菇多樣性研究與中毒事件調查應對等職能。
2018年以來,李海蛟團隊在國內新發現62種毒蘑菇,包含10個新種和8個中國新紀錄種,并揭示了中國蘑菇中毒事件的危害特征與規律,闡明了常見毒蘑菇的生態習性和時空分布格局,為蘑菇中毒的科學防控以及毒蘑菇資源開發利用提供了充分的資源儲備和翔實的科學數據,相關研究成果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
2019年8月,李海蛟(左一)在云南省楚雄市對疾控和醫院人員進行毒蘑菇現場培訓。
做科普,引導公眾認識毒蘑菇
預防蘑菇中毒事件發生,科學普及必不可少。李海蛟一直致力于開展各種形式的科普宣傳,比如2022年,李海蛟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聯合期刊官方媒體“科微學術”平臺合作,制作了40期毒蘑菇科普材料,總閱讀量高達10萬次。
近年來,他們團隊陸續制作了我國各地區常見毒蘑菇掛圖,并廣泛傳播。其中《華北地區和貴州省常見毒蘑菇圖譜》榮獲中華預防醫學會優秀科普獎。
同時他們針對危害嚴重的毒蘑菇還專門制作了一系列科普掛圖,如《如影隨形的“蘑界”殺手——青褶傘》《謹防“蘑界”頭號毒王——致命鵝膏》《謹防“蘑界”黑白雙煞——灰花紋鵝膏和裂皮鵝膏》等等,詳細介紹了每類毒蘑菇的識別要點、時空分布特征、中毒危害及救治要點,不僅成為普通公眾了解毒蘑菇的窗口,也成為很多臨床醫生診治患者的法寶。
李海蛟將醫學與生物學、生態學、林學等有機結合,通過學科交融和專業人員協同機制開創了我國蘑菇中毒防控新局面,深入開展的各項毒蘑菇科學研究不僅探索了未知、揭示了規律,更通過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應用和科普宣傳,對蘑菇中毒防控、病人及時精準診治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和關鍵技術支撐,為提升普通民眾毒蘑菇知識與素養,減少蘑菇中毒、護佑人民健康做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