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的生長和出菇其實不需要出菇床基質中的任何本底有機物”,2023第七屆全國羊肚菌大會于2023年9月2-4日在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市舉行,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微生物生態工程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譚昊在會議上作了“羊肚菌穩產高產栽培關鍵問題研究進展”的報告。
羊肚菌產量水平極不穩定,畝產0kg(絕收)至>1000kg均有出現,加權變異系數(加權標準差/加權平均值)高達0.89,如何讓羊肚菌產業達到穩產,讓人民有錢賺,才是這個產業最需要做的事情。基于這個目標,就需要了解羊肚菌的栽培運作原理,攻克關鍵科學問題和技術問題。
報告中,譚昊研究員講到,通過羊肚菌栽培品種的全基因組測序研究發現,羊肚菌基因組中的信號肽的分泌型功能蛋白相對保守。這意味著無論是野生的羊肚菌還是人工栽培的羊肚菌,它們的營養類型和獲取營養的方式都是相同的。這一發現說明羊肚菌在營養獲取方面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一致性。而羊肚菌基因組中缺乏與木質素降解相關的酶基因,這意味著羊肚菌無法像平菇、香菇等高效的木腐菌一樣,通過分解木質素來獲取營養。這一特點限制了羊肚菌在菌包、菌缸等人工栽培環境中的栽培效果。因此,目前將羊肚菌完全擺脫土壤中栽培的目標暫時無法實現。
“我們的研究團隊已經成功研發出羊肚菌利用外源營養袋進行出菇的方法。”譚昊研究員介紹到,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了羊肚菌的外源營養袋中存在微生物群落的演替現象。在營養袋的初期,羊肚菌菌絲占據主導地位,但到了中后期,其數量逐漸減少。然而,羊肚菌表達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蛋白在營養袋中始終占據絕對優勢,而來自雜菌的CAZy酶則非常稀少。此外,大部分的CAZy酶蛋白在營養袋的中、后期的存在量達到最高。
“通過對土壤的檢測,我們發現營養袋始終向土壤輸出碳源營養,導致土壤中的碳被出菇消耗。在營養袋放置后的最初15天,我們發現了一個從土壤抽取氮素運送到營養袋中的過程,并進一步富集到可溶性蛋白中。這表明外源營養袋的主要作用是為土壤中的羊肚菌菌絲提供碳源營養,而羊肚菌所需的氮素主要來自土壤本身,而非外源營養袋。”
然而,由于土壤具有高度復雜性和空間異質性,容易帶來較多干擾因素,需要對土壤進行進一步的研究。通過實驗,借鑒合成微生物生態的思路,獲得了一種比天然土壤生態系統更為簡化和可控的模型,實驗中C1基質出菇產量(100g干重/m2)折合成畝產鮮重約600斤,與天然土壤基質中的栽培產量水平相當,這也說明了天然土壤對于羊肚菌栽培并不是不可替代的。
在報告中,譚昊研究員還講到土壤微生物、微生物群落以及溫光氣水環境條件等一系列問題,為羊肚菌的穩產高產栽培提供了重要指導。通過深入研究這些因素,能夠更好的了解羊肚菌的生長需求,為其穩產高產提供有力保障。
據悉,“2023第七屆全國羊肚菌大會”由中國菌物學會、云南省野生菌保護發展協會主辦,中國菌物學會羊肚菌產業分會、澄江市人民政府、玉溪市供銷合作社聯合社、云南省真菌多樣性與綠色發展重點實驗室、易菇網承辦,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協辦。會議的召開,凝聚和團結了一大批羊肚菌產、學、研、政等方面的從業者。通過組織參會代表參觀活動,大家對澄江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以及澄江市人民政府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鄉村振興而做出的種種努力而贊嘆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