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7月25日訊(通訊員 陳玉紅 林伯煙)在順昌縣鄭坊鎮興源村,一個個食用菌種植大棚正成為致富的拼圖滿滿鋪開……誰曾想這里原是雜草叢生,村民用來散養牛羊的拋荒地。
“這么一大片地荒了實在可惜。”村集體從村民手里租用了這70畝地,興源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葉小華無時不在為這塊地找“出路”,但有門路沒資金也是一場空。
村“兩委”班子經過充分討論,在征得村民全票通過后,決定把村里6970畝林地通過整合打包,“存入”興源村森林生態銀行運營平臺和順昌國有林場合作,以碳匯權質押的擔保方式,向順昌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申請“碳匯貸”授信200萬元,既可有效盤活土地發展產業,又能讓“綠色資產”有效增值。
“首筆用信50萬元一入賬,我們就著手建了10個大棚和一個冷庫,后面又陸續有其他資金的注入,已擴大到75個食用菌大棚”。葉小華想都未曾想,曾經的荒地成了發展食用菌產業的“熱土”。
“村里這么大規模集中連片開展食用菌種植,非常難得。”興源村下派第一書記林焊難掩心中喜悅之情。這幾天,他還接待了來自墨西哥的專家友人到村里參觀食用菌,這已是他今年第四次接待來自海外的“菇粉”。
現在,基地年產食用菌達1200噸,產值1800萬元,可為入駐企業創收120萬元。通過外租食用菌大棚及冷鏈倉庫,可實現集體年增收40.5萬元。村民承包大棚自己種植,每年每棚也可增收4至6萬元,基地還提供260余個用工崗位,幫助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過幾天,村里還要為全村342戶村民頒發股權證及一年一次的山本費發放,讓村民共享更多生態紅利。”葉小華說。
鄉村振興,“只此青綠”。近年來,順昌縣以優越生態環境為立足點,著力在整合資源要素、聚合服務平臺、融合“雙碳”目標上下功夫,積極探索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的有效路徑,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麗鄉村建設。全縣共有省級高級版綠盈鄉村8個,全市星級鄉村振興示范村12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