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產業是貴州省貴陽市白云區重點特色農業產業之一。近年來,白云區依托區位、資源、氣候和人才優勢,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小菌菇,科技芯。從食用菌種植、廢棄菌棒處理,到食用菌加工,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白云區聚焦食用菌全產業鏈,用科技創新破解產業發展痛點。
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黨中央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的戰略部署。
日前,在貴州省貴陽市白云區牛場鄉紅錦村,來自貴州省食用菌專班的專家團隊,深入林下食用菌種植基地“把脈問診”。
食用菌產業是白云區重點特色農業產業之一。近年來,白云區依托區位、資源、氣候和人才優勢,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
小菌菇,科技芯。鄉村振興路上,食用菌產業為老百姓撐起了致富傘、拓寬了致富路。
“智能菇房”告別傳統種植模式
在白云區牛場布依族鄉阿所村和都拉布依族鄉上水村交界處,一排排集裝箱式“小房子”頗為壯觀,這里是白云區食用菌產業示范園。
“可別小看了這些‘小房子’,它們是智能菇房,不是普通的種植大棚。”現場技術人員吳英凱說,這里可實現對食用菌生產現場氣象、土壤、水源環境的實時監測,通過遠程自動化控制,蘑菇至少可以大大縮短生長周期,人力成本也可以減少40%以上。
智能菇房彰顯了科技的力量。
傳統的大棚種植模式,過于依賴人的主觀經驗,蘑菇質量及產量受氣候和季節影響也比較大。而大數據技術的運用,讓菌種培育、菌棒栽培、食用菌生長及加工等環節都變得更為智能。從此,食用菌種植不再“靠天吃飯”。
以紅托竹蓀為例,一個智能菇房可種植紅托竹蓀1000棒,即平均每平方米可種植40余棒,而傳統農業每平方米僅能種植10—14棒。一個菇房一年可收獲紅托竹蓀鮮品750公斤,總的售價4.5萬元,其產值是傳統栽培方式的3—5倍。
“如果預測菌棒環境不適宜種苗生長,大數據系統會及時發出預警,便于技術人員優化品種在不同溫濕度條件下的出菇環境,對栽培料溫濕度進行針對性監管操作。一旦發現病蟲害,也能及時應對,以降低病蟲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吳英凱說,在白云區,小菌菇因為搭上了大數據發展的東風,實現了智能生產、風險可控、產品追溯、質量保證、精準管理和產量提升的目標,鄉村振興也因此走上了快車道。
目前,白云區以貴州科學院、貴州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校為依托,通過“平臺公司+龍頭企業+技術人才”的運營模式,打造了“產學研”一體化的食用菌產業示范區。項目總占地面積約100畝,已建成50個智能菇房,種植紅托竹蓀、羊肚菌、秀珍菇、姬松茸、黑皮雞樅、白參菌等珍稀食用菌品種,全年產值可達350萬元。
科技為全產業鏈發展破題
20世紀70年代,國宴上的“竹蓀芙蓉湯”讓貴州的紅托竹蓀揚名中外,但長期以來,受栽培技術限制,紅托竹蓀一直未能形成規模化種植。
針對傳統的種植難題,在科技部門支持下,科研人員開展了一系列的技術攻關和試驗示范。白云區轄區企業貴州萬泰現代農業食品有限公司,研究出適合貴陽本土實際的“紅托竹蓀液體菌種菌棒栽培”技術,并將這項技術成果在白云區進行示范推廣。與傳統栽培技術相比,該技術具有縮短栽培周期、不破壞生態環境、病蟲害發生率低等優點。
白云區農業產業服務中心技術人員鄧代宇說,白云區著力推動食用菌試驗示范,先后開展羊肚菌、紅托竹蓀、香菇等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試驗示范,為食用菌產業的迭代升級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撐。
近年來,白云區的食用菌產業發展迅速,但每年生產大量食用菌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廢棄菌棒。廢棄菌棒如果處理不當,不僅會加重農村面源污染,也會造成生物資源的大量浪費。為此,白云區開展廢棄菌棒綜合循環利用及地栽培食用菌土壤無害化處理,讓廢棄菌棒“變廢為寶”。
針對產業鏈條問題,白云區積極打造食用菌精深加工產業園,引進和培育貴州萬泰、中科易農、高山生物、金三里等企業,建成干香菇出口加工、食用菌干品、菌菇湯、菌湯面、靈芝系列產品等初深加工基地。同時,白云區積極與貴州省科學院、貴州大學等科研機構及精深加工企業對接,擬建食用菌多糖提取、菌粥開發、牛肝菌預制菜及加工等項目,目前實現加工產值約2億元。
從食用菌種植、廢棄菌棒處理,到食用菌加工,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白云區聚焦食用菌全產業鏈,用科技創新破解產業發展痛點。
據了解,2022年,白云區預計完成食用菌種植4500萬棒(畝),其中,全年完成林下食用菌種植1200畝,主要種植品種有香菇、平菇、羊肚菌、紅托竹蓀、冬蓀等,實現產量2.5萬噸,實現產值3.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