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加油干,全省各地各行業正以實際行動書寫奮斗之歌。
抓機遇,看企業與合作單位敲定百萬元訂單搶時間;搶時間,看企業車間生產不停,趕制上千萬元訂單……本欄目聚焦企業的“新年第一單”,聚焦企業在接單、趕制訂單、交貨、運輸等方面的紅火面貌,展現我省實體經濟的澎湃活力,為全省企業實現開門紅加油鼓勁。
“2022年12月初我們接到貴陽林下紅托竹蓀菌種訂單300萬單,貞豐周邊木耳菌種訂單400萬單,目前我們啟動三條生產線趕制訂單,預計3月完成生產并開始交付產品。”1月1日,走進位于黔西南州貞豐縣者相鎮平橋村的貴州豐源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機器轟鳴聲不絕于耳,該公司的菌棒生產線不停運轉,生產線旁工人們正有序忙碌著。
“這筆訂單產值在2200萬元左右,讓公司2023年實現開門紅。”該公司總經理涂秀鋒說。
貴州豐源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是集珍稀菇菌種研發、種植、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企業,該公司充分利用貴州良好的自然氣候環境等優勢,建設中國珍稀菇產業示范園,產業示范園坐落在貞豐縣者相鎮,規劃占地面積2400畝,總投資18億元,目前完成投資5億元,已建成日產30萬袋菌棒廠、日產60噸珍稀菇廠、104座出菇房、150平方米冷庫、2000平方米烘干加工車間,以及可滿足40億袋菌包生產用菌種研發中心。
“整個園區目前有3條生產線,總體產能可達日產30萬棒食用菌種,我們使用的設備目前在食用菌行業內屬于比較領先的,自動化程度相對較高,大大節省了人工成本和食用菌制作成本。”涂秀鋒說,該公司由擁有豐富珍稀菇行業經驗的專家團隊擔任技術總監和顧問,已成功研發紅托竹蓀、冬蓀、羊肚菌、灰樹花、血耳、繡球菌、虎掌菌、黑雞樅、白雞樅、桑黃、姬松茸等珍稀品種的液體菌種。
“我們研發中心目前研發的食用菌品種有52個,針對貴州當地食用菌品種,例如紅托竹蓀特色品種,進行專門研究。因為不同品種在不同區域種植具有一定差異性,我們根據各地具體情況進行菌種細化的進一步研究,小范圍研究后,進行小試驗、中試驗和大面積投入生產。目前紅托竹蓀等食用菌已研發出液體菌種,其他菌種研發方向也在向液體菌種靠近,液體菌種啟動快、周期短、發菌整齊、出菇整齊且能夠降低生產成本。”該公司菌種研發中心技術員周禮兵說。
該公司采取“政府(園區)+主體公司+股東營運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組織方式,與村民產生利益聯結,幫助周邊村民增收,公司負責提供菌種、技術服務并以保底價回收產品,降低農戶生產經營風險;農戶加入合作社以組織的形式確保與企業合作中的對等權益,維護自身利益,同時村民還可以進入企業務工獲得增收。
“我是2022年3月份到公司來上班的,一個月工資有2000多元,工作主要是將生產線上的菌棒裝箱再通過傳送帶送到另外一個車間,來這上班比做農活輕松多了,而且離家近,方便。”務工村民黃井會說。
目前,該公司用工人數達到120人,多為周邊村民,且該公司計劃啟動二期工程建設,為當地群眾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目前公司研發有菌酒、干品等食用菌加工產品,預計2023年年底啟動二期項目建設,二期項目主要是深加工項目,包括罐頭、酒類等產品生產,二期項目的啟動也能為當地群眾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讓他們能夠在家門口就業增收。”涂秀鋒說。
接下來,該公司在趕制訂單的同時,將爭取更多訂單,并加大菌棒廢棄物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研究力度,實現生態經濟循環發展;同時將食用菌產業推廣到群眾中去,讓更多群眾實現增收致富。
“2022年,豐源公司總共完成各種食用菌訂單2000萬棒,對于帶動當地老百姓就業也比前兩年有了很大提升,2023年我們在完成當前訂單的同時,爭取在6月份啟動日產10萬棒的鹿茸菇工廠化儲備項目,將食用菌產業做大做強。”涂秀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