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冬時節,記者走進位于衡山縣福田鋪鄉福田社區國道旁的農業綜合基地,社區干部們正協助村民采摘新鮮木耳、晾曬木耳,遠處長滿“黑色花瓣”的白色菌棒整齊“站隊”,“隊伍間隙”自動化灑水配套設備一應俱全……木耳菌棒就像鄉村振興的“接力棒”,在田間排列組合成共同富裕的“摩斯密碼”。
“基地就在我家門前,走進田里每月就能有2000塊的收入,照顧家里也很方便。”衡山縣福田鋪鄉福田社區居民趙麗華告訴記者,她原來一直在外地打工,社區合作社成立以后,她就開始回到社區上班。2021年開始負責木耳的除草、采摘和晾曬等工作,說起這幾年的改變,她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據悉,黑木耳當年生、見效快,是一個“短平快”產業,帶富增收能力很強。為保證木耳種植的規模化和產業化,福田社區集體經濟合作社采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按照“統一采購菌棒、統一組織生產、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產品銷售”的規范標準進行精細種植。
衡山縣福田鋪鄉福田社區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長易善秋說:“為更好利用國道旁的旱地,社區干部經過多方調研,決定改變種植傳統農作物模式。木耳產業是我們的成功探索。”
目前,木耳基地種植面積7畝,采摘期一直持續到來年6月,每棒可生長6茬,可實現20萬元的年產值。衡山縣福田鋪鄉福田社區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探索可持續發展的“木耳-黃豆”套種模式,實現改善土壤、一田多用、木耳黃豆兩收等多重效益。木耳開采以來,每天近30位村民前來基地務工,掙工資。
“現在已經注冊了‘燕形嘴’這個品牌。明年計劃擴大規模到20畝。”衡山縣福田鋪鄉福田社區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長易善秋說,合作社的木耳采用“線上+線下訂單式”銷售方法,不愁銷路。晾干后的木耳,每斤按30元以上的價格,銷往長沙、永州和湘潭等地。
在看到木耳種植的紅火之后,也吸引了不少周邊村民前來參觀學習種植技術。2022年年初,木耳基地迎來了衡東新塘、永州新田的2支調研隊伍前來“取經問道”。
“下一步,我們將因地制宜,不斷探索讓老百姓持續穩定增收的發展之路。”衡山縣福田鋪鄉福田社區黨總支書記劉新民堅定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