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黑龍江省糧食生產實現“十九連豐”,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22024.8萬畝,糧食總產量1552.6億斤,連續13年位居全國第一。這豐收的喜悅中,自然資源產出的多樣美味讓大國糧倉更加殷實。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堅決扛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著力打造踐行大食物觀先行地,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向設施農業要食物 食用菌開出致富花
黑龍江物產資源豐富,有185科約2500種植物、1000種大型真菌,農業生物質資源全國第一,黑木耳產量全國第一、食用菌鮮品總產量全國第四。近年來,黑龍江著力打造標準化、工廠化、智能化、產銷一體化食用菌生產基地,完善食用菌加工鏈條和市場開發,推動食物來源由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
東寧市有“中國黑木耳第一縣”的稱號,那些大棚里的菌包袋中鉆出的一朵朵黑木耳成為了助力鄉村振興的大產業,成為村民致富“金疙瘩”。
“我們村現在大部分人都從事黑木耳種植,今年全村一共種植黑木耳一千多萬袋。”東寧市東寧鎮太平泉村是東寧黑木耳產業發展的縮影,村黨支部書記許華強介紹,太平泉村采用標準化種植技術,實行“統一生產,統一管理”的模式,從源頭上保證了黑木耳的質量安全。
2021年,東寧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0024元,其中僅黑木耳一項就增收16000多元,東寧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在黑龍江率先突破3萬元大關,并連續16年穩居全省第一位。
與東寧一樣,在被稱為“中國猴頭菇之鄉”的海林市,這里的猴頭菇產業發展已成規模,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顯著。
海林市海林鎮模范村被十里八村的鄉親們叫作“蘑菇村”,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模范村就有村民人工栽植猴頭菇,2015年,村黨支部書記謝國強組織黨員牽頭成立了悅來頤和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引導村民科學種植猴頭菇。
“通過這幾年的發展,我覺得種植猴頭菇這條路算是走對了,現在村里生產的猴頭菇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合作社正謀劃投建猴頭菇深加工產品的全產業鏈設施,力爭在兩年內打造出全海林市,甚至是全國最大的猴頭菇種植基地并將產品向全國推廣。”提起對未來的規劃,謝國強和村民們都干勁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