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元市區出發,沿著盤山公路一路上行,翻過山脊進入廣元市利州區白朝鄉。映入眼簾的,首先是排列整齊的黑色、白色食用菌大棚。食用菌產業是白朝鄉的主導產業,目前是食用菌菌種生產、下地的關鍵時期。
“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對我們來說,就是發展好食用菌產業,把觀音村集體經濟產業發展好,帶動更多群眾通過種植食用菌增收致富。”廣元市利州區白朝鄉觀音村黨支部書記、廣元市恒昌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王欽說。王欽是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范。返鄉創業10余年來,他已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食用菌大王”。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近日,記者跟隨王欽走進白朝鄉食用菌制種基地、種植基地,看黨的二十大精神如何在基層落地生根。
生產
菌種、營養袋下生產線上市場
拌料、裝袋、裝箱……11月18日10時,在王欽的食用菌制種基地,工人們正在生產食用菌營養袋。
“這臺機器每分鐘可以生產30包營養袋。不僅比以前人工生產效率高,還節約不少人力成本。”王欽介紹,營養袋是種植羊肚菌的重要生產物資,前一天剛把這個生產季的羊肚菌菌種接種完,就馬上開始營養袋的生產。
制種基地是用鋼架棚搭建起來的,外觀雖有些簡陋,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一樓有實驗室、組織培養室,二樓還有會議室、勞模工作室。
打開組織培養室的門,羊肚菌菌種整整齊齊碼在架上,白色的菌絲已快長滿整個菌袋。王欽說,“這些菌種馬上就要發往九寨溝縣、劍閣縣。今年以來,我們已發約10萬袋菌種。”
菌種生產是食用菌產業的第一道工序,只有好的菌種才可以產出高產量高品質的羊肚菌。經過技術攻關與不斷試驗,王欽已掌握羊肚菌自主培育菌種技術。“簡單來說,就是我可以從羊肚菌上取一個細胞,然后在實驗室培育一代、二代、三代菌種。第三代菌種就可以下地種植了。”
去年,該制種基地有6個羊肚菌品種,今年只有4個。為什么菌種不增反減?王欽介紹,“這是不斷淘汰優化的結果。通過淘汰優化方式,尋找到最優羊肚菌品種。” 雖然羊肚菌實現了人工種植和培育,但技術還不夠成熟,因為土壤、氣候等因素,種植風險較高,甚至部分種植戶顆粒無收。“我們要培育抗病能力強、抗寒、抗高溫品種,減少種植風險,讓更多種植戶安心種植。”
“未來五年,我們計劃培育出3種通過省級鑒定的食用菌品種。”王欽介紹,要想讓食用菌產業成為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就必須在菌種培育中走在前列,開足馬力加強菌種的生產培育,讓更多種植戶加入進來,做好技術推廣和跟蹤服務,激發農戶種植積極性。
收獲
手掌大的椴木香菇已出菇
“走,帶你們去看看種植基地。”午飯后,王欽帶著記者下了地。羊肚菌菌種接種結束,下一步就是羊肚菌菌種下地種植和準備靈芝菌種事宜。
掀開靈芝產業基地大棚,地里的菌棒剛被取出。王欽摸了摸土壤,“靈芝是9月采收完的,地里還有一些雜菌,需要消毒處理和調整土壤酸堿度。再過一個星期左右,羊肚菌菌種就可以下地了。”
王欽種植食用菌自有一套方法。“靈芝是高溫品種,羊肚菌又是低溫品種,一塊地冬季種羊肚菌,春天收獲后開始種靈芝。秋季靈芝收獲后,又種羊肚菌。一塊地,就這樣實現食用菌輪作輪收。”
話說完,王欽又鉆進另一個大棚,刨開長著雜草和苔蘚的土地,從土里拿起一根有孔的菌棒。“這是一個實驗棚,實驗怎樣簡便地種靈芝。”王欽說,靈芝種植技術要求高、投入大,“一畝地雖然有12萬元左右收入,但同時要投入5萬元左右成本。如果實驗棚實驗成功,就能降低技術門檻和種植成本,讓更多群眾可以種植靈芝。”
從靈芝產業基地大棚出來,王欽和記者一起來到觀音村椴木香菇基地,這是觀音村新發展的集體經濟。
掀開基地大棚,王欽欣喜地發現,上半年入棚的一批椴木已經出菇。與袋料香菇不同,椴木香菇直接長在椴木上,吸收了全木的營養,香菇長得格外大。記者看到,一朵香菇覆蓋了手掌。“真是驚喜,香菇都出菇了,椴木香菇營養價值高,市場供不應求。再過一段時間,椴木全部入棚,明年早春就可采摘香菇了。”
從椴木香菇基地回來的路上,陽光正好,一路彩林斑斕。王欽說:“彩林里的樹很多都是青岡樹,白朝鄉有青岡樹資源,我有技術,食用菌產業一定能發展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