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獲悉,近年來該院生態循環農業科研團隊專注農林廢棄物高效循環利用技術研發,逐步建立了適用于海南農業生產的食用菌生態循環模式,當前已在白沙黎族自治縣、定安縣等地進行示范推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解決廢棄物難題,‘吃’是最簡單的處理方式。”中國熱科院研究員李勤奮表示,大型真菌具有高效分解并利用木質纖維素類物質的功能,利用食藥用菌來轉化利用秸稈、園林廢棄物,既能解決此類廢棄物的處理問題,又能提供給人們新鮮的食藥用菌,還能解決當地的農民就業問題,一舉多得。
海南高溫多雨,適合栽培的食藥用菌品種少。為此,該生態循環農業團隊率先解決的就是耐高溫菌種資源問題。近年來,該團隊通過對海南食用菌野生資源進行調查和品種引進,開啟了高產、優質、耐高溫食用菌品種的選育工作。
團隊成員選育的部分適栽食用菌品種
“研究團隊先后引種試種食用菌品種20余個,篩選出豬肚菇、秀珍菇、虎奶菇等10余個適宜海南栽培的食藥用菌,并發掘了海南特有的彎柄靈芝和虎乳靈芝資源,它們逐步發展成海南的‘當家’品種。”李勤奮介紹。
找到了菌種,還得解決“怎么吃”的技術問題。為此,該團隊制定了“農林廢棄物特性評價-基質配方優化-栽培技術研發-循環模式構建”的全鏈條解決方案。
中國熱科院食用菌專家徐林介紹,針對海南食用菌產業生產技術落后,團隊開展了周年生產成套技術攻關,通過栽培基質配方、液體菌種技術、接種工藝和發菌技術研發與工藝優化,實現了菌絲生長期縮短5至10天,耗損率降低5%,協同工廠化食用菌成套生產線升級,企業產能提升6至8倍。
此外,針對海南中部市縣林下經濟產業發展需求,團隊開展林下栽培食藥菌技術研發,構建并優化了豬肚菇、紅托竹蓀、虎奶菇、虎乳靈芝等品種的林下栽培技術,為協同推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生態農產品價值實現途徑的探索提供了技術保障。
“針對菌渣利用率低、環境污染風險大的問題,團隊開展了食用菌廢棄物循環增值利用技術和產品研發,獲得了菌渣分段養殖蚯蚓等技術,構建了以食用菌為紐帶的高效多元生態循環農業技術鏈條,推動了食藥用菌廢棄物全量增值利用,引導產業從單一的食用菌栽培向區域多元化生態循環農業方向發展。”李勤奮說。
當前,這項技術已在海南省多市縣陸續鋪開應用。“我們在定安縣培育了1家年產值1.8億元的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園,成為海南食用菌生產技術的輸出中心,打造了科技支撐企業帶動產業發展的樣板。”李勤奮介紹。
李勤奮表示,未來團隊將繼續以海南特色產業需求為導向,研發出高效“吃”廢棄物的新技術和新產品,為構建適合海南示范推廣的熱帶特色生態循環模式提供技術支撐,科技助力海南農業向綠色、低碳、循環方向轉型,服務海南自貿港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與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