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于徐州豐縣鳳城街道劉李三村的食用菌黑木耳產業種植園區,只見一排排整齊的菌棒有序排列,黑色的菌棒上散發著白色菌絲,一朵朵黑木耳鮮嫩肥厚。
近年來,豐縣多個鄉村因勢利導、就地取材,引導農民發展食用菌種植產業,通過政府扶持、龍頭帶動等一系列舉措,走出了一條產業興旺、農民致富的路子。
拓寬百姓增收致富“新門路”
劉李三村是鳳城街道較遠的村,發展農業多年來以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為主。收獲后的農作物秸稈愁得沒處放,長時間還會污染環境。針對無人問津的秸稈,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王厚寬因地制宜,帶領村民發展木耳、平菇種植。由于木耳種植見效快收益高,劉李三村很快成為當地農業轉型成功的一面旗幟。隨著黑木耳的種植規模逐漸擴大,如今收益較多的種植戶一年收益可達到40到50萬元。
黑木耳采摘的時機和方法直接影響黑木耳的質量和產量。由于木耳生長會出現參差不齊、長勢不均的情況,因此采用傳統的“采大留小”的方式選摘,費時費力。為了提升采摘效率、提高產量,種植戶王厚福通過不斷鉆研,創出了采摘新模式。他說:“我采用的是‘一把擼’的采摘模式,這種模式省時又省工,產量能提高30%左右,效益也跟著提高。”在王厚福的種植大棚內,除了烏黑光潤的黑木耳,還可以看到幾排晶瑩剔透的白木耳。據介紹,這些白木耳是今年試種的新品種,相比黑木耳售價更高,收益更好,試驗成功后將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
據了解,村里還在木耳種植基礎上引進其他高端菌類,不斷拓寬百姓增收致富的新門路。劉李三村黨支部書記王濤說:“去年已經引進了羊肚菌,試種還是比較成功的,今年年底打算進行大規模推廣。”
為了將農產品效益最大化,劉李三村以黑木耳深加工為切入點,通過多種工藝對食用菌農產品進行粗、深加工,延伸農產品產業鏈條,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王濤說:“接下來村里還會進行木耳醬、菌湯包等多種深加工產品的研發,利用多種渠道對木耳及其它菌類進行推廣銷售。”
開出“以地生錢”的致富妙方
豐縣范樓鎮鄧莊村發展底子薄,缺乏產業支撐,多年來主要以傳統的經濟作物種植為主,土地產出效益低下,受市場行情和種植面積的影響大,經濟效益不穩定,農作物種植結構需要調整,如何打造農業特色品牌、向土地要效益,成為村民最大的愿望。鄧莊村黨支部針對群眾需求“把脈問診”,瞄準“小木耳”的“大效益”,開出了“以地生錢”的致富“方子”,積極爭取后方單位支持,推進土地流轉,推動木耳產業發展,幫助群眾增收,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據當地毛木耳種植戶丁允波介紹,今年是他種植毛木耳的第二個年頭。由于去年毛木耳市場價格表現良好,加上積累了固定的收購商資源,他在去年承包2個大棚的基礎上擴大到了如今的6個大棚。毛木耳可以收獲4茬,按照今年的市場行情,一個大棚的毛木耳能有3萬元左右的收益。
毛木耳的種植和豐收,帶富了種植戶,也給附近村民帶來了額外的經濟收入,他們既是毛木耳的“采摘工”“運輸員”,也是“晾曬員”,每天能拿到100元的日結工資。
據了解,如今在鄧莊村毛木耳種植基地,共建設種植大棚33棟,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由村里提供基地,種植戶承包種植,農戶通過勞動獲得收入,共同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