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車窗,道路兩旁是生機盎然的玉米地、縱橫交錯的溝渠、弓腰干活的農戶……一幅臨澤農富產業興的發展畫卷徐徐展開。
近年來,臨澤縣按照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總體部署,積極響應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的總體要求,大力培植農業主導產業,著重推進食用菌產業規模發展,探索建立起種植業、養殖業與菌業之間“三元雙向”循環發展新模式,為助農致富開辟出一片新天地。
7月10日上午,重走中國西北角張掖線的部分同學到達了臨澤縣食用菌循環農業產業園。進入現代化、智能化的雙孢菇出菇車間,標準化的菇床架上布滿了整整齊齊的雙孢蘑菇,菇房內所需的光照、溫度、濕度等指標均由電腦數控,已經看不到傳統食用菌的種植模式。“在正常情況下,我們每天要采收雙孢菇3噸左右?!闭谲囬g采收雙孢菇的工作人員對記者介紹。
新模式:“‘三元雙向’循環發展”
臨澤縣農業農村局絲路寒旱農業發展中心負責人馬學軍在車間詳細介紹了雙孢菇生長所需的原料及其循環發展模式。雙孢菇屬于草腐菌類,依托生物工程技術,一定比例的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經發酵后形成了食用菌所需的基本原料。將菌種放進培育好的原料里,經過10-15天的生長,等菌絲布滿后再敷一層保水性好、吸水性強的草炭土,再經過15-17天,即可長出雙孢菇。
馬學軍說:“臨澤縣之前是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的二元農業,直到2017年引入食用菌產業,開啟了一產為二產提供原料,一產為三產提供基地的‘三元雙向’循環發展新模式?!?/p>
新天地:“利用荒灘地,豐富了農民菜籃子”
臨澤縣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產業園建成之前,那里曾是一片荒灘地。近年來,在臨澤縣政府積極探索下,充分發揮了荒漠戈壁的地理優勢,聚力打造出占地3萬畝,集綠色農產品加工、優質特色林果種植、食用菌循環農業、設施農業、農旅休閑于一體的綠色循環、產業融合的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產業園區。
“我們園區除了技術人員,工作人員基本都是當地人。這為我們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也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利用荒灘地,豐富了農民菜籃子。”雙孢菇出菇車間技術生產與設備維修調控負責人宋虎基指著那片正要開發利用的荒灘地說道。園區可固定吸納200戶以上脫貧戶穩定就業,曾經的荒灘地如今已成為當地人們增收致富的聚寶盆。食用菌產業園區建成以來,雙孢菇年產量達7500噸,高標準食用菌生產車間每平方雙孢菇產量達23千克,出廠價10-12元每千克,單位平方米產值230-250元。產品銷往上海、新疆、成都等地,并通過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出口國外。臨澤食用菌產業園區將在循環發展的新模式基礎上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探索新時代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新天地,多點助力鄉村振興,實現致富夢。
新基地:“小小食用菌托起著我的夢想”
“因為自己學的是食用菌專業,為了學以致用,所以我上學期間幾乎每個假期都過來實習。”準備9月去讀研的張建偉說道。為進一步延長產業鏈,寒旱農業發展中心與中科院、蘭州大學、省市農科院、甘肅農業大學、河西學院等院(校)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系,提供實習基地,扎實開展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張建偉在車間主要負責技術調控,根據蘑菇生長的情況調控菇房內的溫度、濕度等一系列參數指標。
“理論與實踐之間還有著很大距離和空間,對于控制適合食用菌生長的一系列指標,書本上只會給我們一個大體的范圍,而在生產實踐中對這每一個指標有著非常精準的要求?!闭劶拔磥戆l展,張建偉表示自己依舊要從事食用菌相關工作,“我喜歡食用菌栽培,看到自己培育出的蘑菇,就會很有成就感,小小食用菌托起著我的夢想?!?/p>
走出雙孢菇出菇車間,河西學院生科院學生正在分揀剛培育好的祁連山野生真菌馴化后的牛排菇(褐菇)。生科院學生王玉臻說:“牛排菇的培育實踐不僅填補了自己對真菌馴化栽培的知識空白,也讓自己更加熱愛所學專業。”新實習基地為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條件,成為臨澤縣食用菌產業園產業校企聯合的又一典范。對學生來說,這里是夢想的落點;對產業園來說,這里是未來的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