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興安盟扎賚特旗阿爾本格勒鎮瑞秋農牧專業合作社黑木耳種植基地50棟大棚內,一串串菌棒像糖葫蘆一樣被直直地吊著,黑黝黝的木耳爭先恐后地鉆出菌包。村民們興高采烈地采摘著黑黝黝、肉嘟嘟的木耳,大棚內不時傳出陣陣爽朗的笑聲。
村民趙國軍和媳婦兒穿梭在一串串菌棒之間,嫻熟地采摘著木耳。“自從我種植黑木耳,家里的生活越來越好!娶上了媳婦當上了爸爸。”他笑呵呵地說,“今年種植了4棟大棚8萬個菌棒,預計年收入能達到20萬元。”
對趙國軍來說,成功“脫單”源于脫貧,能娶上媳婦當上爸爸,更源于小小的黑木耳。幾年前,趙國軍還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當頭,難談幸福,更難找媳婦。在扎賚特旗瑞秋農牧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馬和平的帶領下,種起了黑木耳菌棒,第一年種植6000棒,收入2萬多元。嘗到甜頭后,他擴大種植規模,不僅成功脫了貧,還利用掙到的錢買的7頭牛現在發展到14頭。
“家門口有了產業,我啥都不愁,這不,剛在嘎查選了址,準備把新房子建起來。”趙國軍說,從因為貧窮年紀輕輕就住“幸福院”,到靠自己勞動賺錢蓋房子,感覺生活越過越有盼頭!
“黑木耳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帶動增收的能量很大,瑞秋農牧專業合作社已經帶動珠日根嘎查86戶脫貧戶過上了好日子。”阿爾本格勒鎮黨委書記伊全說。
阿爾本格勒鎮是扎賚特旗黑木耳產業的發源地。近年來,該鎮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模式,通過統一擺放、統一管理、統一銷售、分散采收,推進黑木耳產業走上產業化、規模化、合作化路子,達到了年種植菌棒150萬棒的規模,帶動起周邊毗鄰巴達爾胡、好力保等鄉鎮農民發展黑木耳產業。
眼下,一串串一排排的木耳菌棒成為阿爾本格勒鎮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接力棒”。為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做大做強黑木耳產業,做好與鄉村振興的銜接工作,該鎮每年給種植黑木耳菌棒的脫貧戶每個菌棒補助1元,一般戶補助0.5元的方式加以強勢推進,讓黑木耳種植產業不斷發展壯大。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黑木耳產業中來,你看,這是巴達爾胡鎮的種植戶在‘黑木耳產業’群里發來的技術咨詢。”馬和平迫不及待地邊向記者展示聊天記錄邊說。在馬和平的帶動下,巴達爾胡鎮今年有44戶種植黑木耳。
幾年里,瑞秋合作社逐漸擴大規模,種植大棚由原來的16棟增加到如今的50棟,菌棒也由原來的120萬棒增加到150萬棒。2019年,合作社還成功注冊了“瑞秋耳”綠色品牌。
采摘著鉆出菌包的一朵朵黑黝黝的木耳,珠日根嘎查村民王順笑開了花:“今年氣溫低,木耳長得好,又是一個豐收年!我種了2萬棒,就等收錢了。”作為黑木耳產業的直接受益者,幾年來,王順和妻子除了自己種植黑木耳,還在合作社常年務工,各項收入加起來近10萬元。
“有黨的好政策和合作社幫助,收入一年比一年多,心里別提多舒坦了。”王順說,以前外出打工,又累收入還不高,一年下來也攢不了多少錢。這幾年,看到村里越來越多的人都選擇留在家里發展黑木耳產業,他也毫不猶豫地加入進來,靠種植木耳和在合作社打工,把兒子和姑娘培養成大學生,現在都在外地當上了干部,有了穩定的工作。
家門口有產業,把孩子培養成材,腰包越來越鼓,王順夫妻二人的小日子過得越來越滋潤。
“像他們夫婦這樣既在合作社打工又自己種植黑木耳的戶已經達到48戶,在合作社每人每年工資收入平均達到1.4萬元。”合作社理事長馬和平說。
產業帶動就業,就業促進產業成為合作社帶領村民開啟小康之門的“金鑰匙”。目前,瑞秋農牧專業合作已被確定為國家級就業示范基地,產品走向了全國各地。小小黑木耳,也一路陪著村民踏上脫貧致富、振興鄉村的新征程。
村民趙國軍和媳婦兒穿梭在一串串菌棒之間,嫻熟地采摘著木耳。“自從我種植黑木耳,家里的生活越來越好!娶上了媳婦當上了爸爸。”他笑呵呵地說,“今年種植了4棟大棚8萬個菌棒,預計年收入能達到20萬元。”
對趙國軍來說,成功“脫單”源于脫貧,能娶上媳婦當上爸爸,更源于小小的黑木耳。幾年前,趙國軍還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當頭,難談幸福,更難找媳婦。在扎賚特旗瑞秋農牧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馬和平的帶領下,種起了黑木耳菌棒,第一年種植6000棒,收入2萬多元。嘗到甜頭后,他擴大種植規模,不僅成功脫了貧,還利用掙到的錢買的7頭牛現在發展到14頭。
“家門口有了產業,我啥都不愁,這不,剛在嘎查選了址,準備把新房子建起來。”趙國軍說,從因為貧窮年紀輕輕就住“幸福院”,到靠自己勞動賺錢蓋房子,感覺生活越過越有盼頭!
“黑木耳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帶動增收的能量很大,瑞秋農牧專業合作社已經帶動珠日根嘎查86戶脫貧戶過上了好日子。”阿爾本格勒鎮黨委書記伊全說。
阿爾本格勒鎮是扎賚特旗黑木耳產業的發源地。近年來,該鎮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模式,通過統一擺放、統一管理、統一銷售、分散采收,推進黑木耳產業走上產業化、規模化、合作化路子,達到了年種植菌棒150萬棒的規模,帶動起周邊毗鄰巴達爾胡、好力保等鄉鎮農民發展黑木耳產業。
眼下,一串串一排排的木耳菌棒成為阿爾本格勒鎮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接力棒”。為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做大做強黑木耳產業,做好與鄉村振興的銜接工作,該鎮每年給種植黑木耳菌棒的脫貧戶每個菌棒補助1元,一般戶補助0.5元的方式加以強勢推進,讓黑木耳種植產業不斷發展壯大。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黑木耳產業中來,你看,這是巴達爾胡鎮的種植戶在‘黑木耳產業’群里發來的技術咨詢。”馬和平迫不及待地邊向記者展示聊天記錄邊說。在馬和平的帶動下,巴達爾胡鎮今年有44戶種植黑木耳。
幾年里,瑞秋合作社逐漸擴大規模,種植大棚由原來的16棟增加到如今的50棟,菌棒也由原來的120萬棒增加到150萬棒。2019年,合作社還成功注冊了“瑞秋耳”綠色品牌。
采摘著鉆出菌包的一朵朵黑黝黝的木耳,珠日根嘎查村民王順笑開了花:“今年氣溫低,木耳長得好,又是一個豐收年!我種了2萬棒,就等收錢了。”作為黑木耳產業的直接受益者,幾年來,王順和妻子除了自己種植黑木耳,還在合作社常年務工,各項收入加起來近10萬元。
“有黨的好政策和合作社幫助,收入一年比一年多,心里別提多舒坦了。”王順說,以前外出打工,又累收入還不高,一年下來也攢不了多少錢。這幾年,看到村里越來越多的人都選擇留在家里發展黑木耳產業,他也毫不猶豫地加入進來,靠種植木耳和在合作社打工,把兒子和姑娘培養成大學生,現在都在外地當上了干部,有了穩定的工作。
家門口有產業,把孩子培養成材,腰包越來越鼓,王順夫妻二人的小日子過得越來越滋潤。
“像他們夫婦這樣既在合作社打工又自己種植黑木耳的戶已經達到48戶,在合作社每人每年工資收入平均達到1.4萬元。”合作社理事長馬和平說。
產業帶動就業,就業促進產業成為合作社帶領村民開啟小康之門的“金鑰匙”。目前,瑞秋農牧專業合作已被確定為國家級就業示范基地,產品走向了全國各地。小小黑木耳,也一路陪著村民踏上脫貧致富、振興鄉村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