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是關鍵。近年來,嵩明縣大力扶持食用菌產業,帶動當地群眾就近就業,進一步拓寬群眾增收渠道。一朵朵小金耳,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走進位于嵩明縣的云南菌視界金耳培植基地,在彌漫著水蒸氣的無菌菇房里,一排排整齊的白色菌棒上,盛開著金燦燦的金耳。工人們正在采摘成熟的金耳,經過細致地挑選、打包、裝箱后將銷往全國各地。
金耳的種植從1983年就開始了,但一直停留在傳統的種植方式上,品質參差不齊。為了培育出高品質、綠色安全的金耳,云南菌視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榮春可謂煞費苦心。菌種培育是食用菌生產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關鍵環節,培育一朵小小的金耳,要經過制作菌包、滅菌、接種、發菌、幼耳形成、幼耳成長、轉色、成熟8個階段。每個環節均需在無菌無塵,全自動調節溫度、濕度、氧氣、光照等生態因子的環境中進行。
為此,李榮春用30多年的時間潛心鉆研,通過生物學、遺傳學、營養學、分子生物學等多領域研究,摸透金耳的生長發育及其生活史,成功研發我國目前唯一的金耳工廠化栽培技術。
“如何把這個產業做大做強,從實驗室推向世界舞臺必須要對蘑菇這個精靈有癡迷的勁頭。”精耕食用菌行業數十年的李榮春從采集野生資源到品種選育,從馴化菌株到技術栽培......克服了重重困難,也在采到了一個好菌株、發現一個好栽培配方、新品種栽培成功了等一個個“小成功”里不斷創新,卯足了勁推動嵩明這朵“金色產業”不斷向前。
據云南菌視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勇介紹,菌視界的主要經營重心集中于珍稀食用菌菌種的研究開發、珍稀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技術研發、食用菌菌種銷售、食用菌栽培技術推廣等。截至2019年底,云南菌視界已經擁有全套自主研發的金耳工廠化栽培技術,這背后是企業注重科技創新的硬實力。
公司自2016年成立以來,組建了一支由教授、博士、碩士組成的高素質研發團隊,現已和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云南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目前已建成栽培工廠1個、金耳出菇方艙54間、研發孵化基地1個。從品種選育到栽培技術再到產品的質量控制,成功打響了“嵩明金耳”的品牌影響力。
談到為何選擇做珍稀食用菌,陳勇表示,嵩明是滇中糧倉,為避免同質化競爭,我們把目光投向了當時很少有企業涉及的珍稀食用菌。“創新就是花錢買錯誤,是會走彎路的,大家不愿做、做不成的菌菇,我們想去試一試。”
歷時近7年,云南菌視界充分依托云南豐富的野生食用菌資源,以金耳為主導產業,按照全產業鏈布局,建設標準化金耳栽培基地255畝,選育出金耳新品種3個,研發推廣先進科技5項,申報發明專利33項,全面提升了金耳產業發展水平。
“金耳的市場需求大、前景好,我們在北京、上海、廣州、鄭州、武漢、杭州、成都等20多個地區均有自己的銷售網點,銷路根本不愁。”云南菌視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寧仙說。
眼下,菌視界開通的包括微商城、天貓旗艦店和京東旗艦店等在內的線上銷售平臺,全方位拓寬了金耳營銷渠道。一朵朵新鮮的金耳通過電商平臺“坐”上了運輸車,送到全國各地食客的餐桌上。
另外,依托工廠化的生產模式,菌視界給嵩明周邊村民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和國內多家餐飲連鎖企業、農家樂建立的合作,也帶動了當地農家樂的發展和珍稀食用菌的銷售,形成“聯幫聯帶”的機制,助力鄉村振興。
在嵩明,一朵朵金耳耀眼燦爛,金耳產業實現了從小到大、由弱變強持續發展。目前,云南菌視界金耳已經達到日產5噸的產量,嵩明金耳三期栽培工廠也已正式啟動建設,預計7月份正式出菇,達到日產10噸鮮金耳的產量。“金耳朵”變成了持續穩定增收的“大產業”,也探索出了一條穩固長效的發展新路子。
走進位于嵩明縣的云南菌視界金耳培植基地,在彌漫著水蒸氣的無菌菇房里,一排排整齊的白色菌棒上,盛開著金燦燦的金耳。工人們正在采摘成熟的金耳,經過細致地挑選、打包、裝箱后將銷往全國各地。
金耳的種植從1983年就開始了,但一直停留在傳統的種植方式上,品質參差不齊。為了培育出高品質、綠色安全的金耳,云南菌視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榮春可謂煞費苦心。菌種培育是食用菌生產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關鍵環節,培育一朵小小的金耳,要經過制作菌包、滅菌、接種、發菌、幼耳形成、幼耳成長、轉色、成熟8個階段。每個環節均需在無菌無塵,全自動調節溫度、濕度、氧氣、光照等生態因子的環境中進行。
為此,李榮春用30多年的時間潛心鉆研,通過生物學、遺傳學、營養學、分子生物學等多領域研究,摸透金耳的生長發育及其生活史,成功研發我國目前唯一的金耳工廠化栽培技術。
“如何把這個產業做大做強,從實驗室推向世界舞臺必須要對蘑菇這個精靈有癡迷的勁頭。”精耕食用菌行業數十年的李榮春從采集野生資源到品種選育,從馴化菌株到技術栽培......克服了重重困難,也在采到了一個好菌株、發現一個好栽培配方、新品種栽培成功了等一個個“小成功”里不斷創新,卯足了勁推動嵩明這朵“金色產業”不斷向前。
據云南菌視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勇介紹,菌視界的主要經營重心集中于珍稀食用菌菌種的研究開發、珍稀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技術研發、食用菌菌種銷售、食用菌栽培技術推廣等。截至2019年底,云南菌視界已經擁有全套自主研發的金耳工廠化栽培技術,這背后是企業注重科技創新的硬實力。
公司自2016年成立以來,組建了一支由教授、博士、碩士組成的高素質研發團隊,現已和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云南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目前已建成栽培工廠1個、金耳出菇方艙54間、研發孵化基地1個。從品種選育到栽培技術再到產品的質量控制,成功打響了“嵩明金耳”的品牌影響力。
談到為何選擇做珍稀食用菌,陳勇表示,嵩明是滇中糧倉,為避免同質化競爭,我們把目光投向了當時很少有企業涉及的珍稀食用菌。“創新就是花錢買錯誤,是會走彎路的,大家不愿做、做不成的菌菇,我們想去試一試。”
歷時近7年,云南菌視界充分依托云南豐富的野生食用菌資源,以金耳為主導產業,按照全產業鏈布局,建設標準化金耳栽培基地255畝,選育出金耳新品種3個,研發推廣先進科技5項,申報發明專利33項,全面提升了金耳產業發展水平。
“金耳的市場需求大、前景好,我們在北京、上海、廣州、鄭州、武漢、杭州、成都等20多個地區均有自己的銷售網點,銷路根本不愁。”云南菌視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寧仙說。
眼下,菌視界開通的包括微商城、天貓旗艦店和京東旗艦店等在內的線上銷售平臺,全方位拓寬了金耳營銷渠道。一朵朵新鮮的金耳通過電商平臺“坐”上了運輸車,送到全國各地食客的餐桌上。
另外,依托工廠化的生產模式,菌視界給嵩明周邊村民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和國內多家餐飲連鎖企業、農家樂建立的合作,也帶動了當地農家樂的發展和珍稀食用菌的銷售,形成“聯幫聯帶”的機制,助力鄉村振興。
在嵩明,一朵朵金耳耀眼燦爛,金耳產業實現了從小到大、由弱變強持續發展。目前,云南菌視界金耳已經達到日產5噸的產量,嵩明金耳三期栽培工廠也已正式啟動建設,預計7月份正式出菇,達到日產10噸鮮金耳的產量。“金耳朵”變成了持續穩定增收的“大產業”,也探索出了一條穩固長效的發展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