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寒風難擋工人們的熱情,貴陽市白云區城郊的食用菌基地里,一簇簇圓潤鮮嫩的秀珍菇探出頭來,期待著被采摘打包后銷往全國各地。
食用菌是貴州12大農業特色優勢產業之一,該省近四年食用菌產量年均增長51.4%、產值年均增長60.7%,2020年食用菌產量147.6萬噸、產值184億元,年均增速位居全國第一,總體規模進入全國前十。
作為全省30個食用菌重點區縣之一,白云區緊緊圍繞貴州食用菌產業示范園區建設,按照“一園多點”產業布局,努力做強食用菌產業。截至今年10月底,共建成食用菌基地21個,2016年以來累計種植1.769億棒、產量8.6668萬噸、產值10.24億元;并著力打造了白云區本土品牌“云尚菇”,研發了紅托竹蓀乳酸菌飲料及“蘑力山珍”(羊肚菌、紅托竹蓀、靈芝孢子膠囊、雞樅油)等農旅產品。
為了讓食用菌產業更好的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白云區的小菌菇搭上了從菌棒生產、食用菌培育、食用菌加工、認證檢測到履歷追溯的全鏈條跟蹤管理食用菌產業“智慧菌云”快車,啟動了現代都市農業的快捷鍵,有效助力該區鄉村振興。
數字賦能智慧農業
據“智慧菌云”后臺管理員廖乙任介紹,白云區以食用菌園區基地為基礎,建立了食用菌全產業鏈“智慧菌云”平臺。該平臺基于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圍繞食用菌全產業鏈菌種棒生產、種植、加工、供銷、認證及檢測6大環節,推動食用菌產業技術規范和規?;l展。當前,“智慧菌云”已建立數據采集點31個,該區15家食用菌企業、合作社、基地、大戶已入駐該平臺。
貴州聚控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入駐企業。依托“智慧菌云”平臺,該公司建立了白云區首個珍稀食用菌智能化菇房示范種植基地,不僅提高了食用菌生產標準化、自動化水平,還提高了農業資源利用率,緩解土地資源緊張的局面,打破傳統“靠天吃飯”種植模式,實現常年穩定出菇,縮短了食用菌種植生長周期,大大提高了產量。
“以紅托竹蓀為例,一個智能菇房可種植紅托竹蓀1000棒,即平均每平方米可種植40余棒,而傳統農業每平方米僅能種植10-14棒。一個菇房一年可收獲紅托竹蓀鮮品750公斤,總的售價4.5萬元,其產值是傳統栽培方式的3-5倍!”公司副總經理肖永東補充說到。
在食用菌基地,肖永東通過手機端查看食用菌生長情況后及時發布各項農事任務,在該基地負責智能菇房的種植人員鄒麗琴通過手機接收到任務后在規定的時間內標準定量完成澆水、調節溫度、濕度等操作,確保菌棒處于最佳制作環境,提高出菇成功率數量。
49歲的鄒麗琴是白云區阿所村村民,以前和丈夫在省內各個工地上包工程做活兒。“哪里有工地我們就去哪里,工期一般都在半年以上,但我心里記掛著孩子,十天半個月的就要回家一次。如果是在貴陽市周邊還好,縣份上的工地來回折騰那真不得了。”
去年,鄒麗琴看到食用菌基地招工,正式成為一名產業工人。“每天工作8小時,一個月能掙4000塊,我從家里騎電動車過來就5分鐘,照顧小孩特別方便。”鄒麗琴是個閑不住的人,這份工作讓她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據介紹,目前該基地已帶動50余戶農戶,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產業鏈的不斷延伸,將會帶動更多的農戶。
貴州中科易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是該區一家食用菌加工企業,從初級農產品到精加工再到精深加工,產品遠銷歐美,日本等國家。
“這是凍干羊肚菌,我們根據‘智慧菌云’平臺提供的基地預采期和預產量數據,結合食用菌進入加工廠倉儲實際情況,合理安排加工時間和加工數量,實行計劃性加工,避免集中性加工造成的堆積與浪費?!惫径麻L孔軻介紹說。
“我們利用‘加工坊’模塊提供標準化生產參數確保滿足下游企業對初加工產品生產標準的要求,同時逐漸形成自身標準化生產體系,加工車間環節數據和視頻讓加工過程更加透明化,對過程進行規范化監管,提升企業品牌認可度?!彼a充說到。
在訂單式采購與銷售環節,公司可通過系統與上下游企業(加工端/銷售端)簽訂訂單式生產協議,實行訂單式生產與銷售計劃安排,生產端只負責種植和加工,平臺則負責銷路,拓寬了銷售渠道。
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請跟隨著我們小菌菇產業的發展,到科普區一探究竟,您可以通過您面前的觸屏進入‘智慧菌云’平臺的溯源板塊查到您購買的小菌菇信息……”位于白云區“蘑力小鎮”的貴州菌菇博物館,講解員正為八方游客演示“智慧菌云”的現代化功能。
消費者通過掃描農產品包裝上的電子二維碼,就可清晰地了解該產品從制棒、栽培、加工到銷售的全產業鏈過程全部信息,包括產品的名稱、菌種來源、品種、采收時間、檢測報告、營養成分、產地信息、菌棒信息、農事過程信息、加工過程信息、溯源編號等,并且還利用區塊鏈技術不可篡改的特點,保證信息數據的安全可靠,幫助生產者和消費者建立質量信任,提供了可靠的質量安全保證。
據了解,貴州菌菇博物館場館總建筑面積近2000平方米,主要包括主題形象展示區、科普區、文創區、深加工產品展示區、研學講解區及品嘗體驗區等6個功能區域。該館可通過圖文介紹、標本展示以及“智慧菌云”平臺互動、食用菌美食品嘗等方式,對食用菌相關知識及全省食用菌發展概況進行科普介紹,對食用菌衍生文創產品、精深加工產品進行推廣宣傳。
貴陽市白云區教育局副局長范軒祥表示,該區將結合中國—東盟青少年藝術交流中心、貴州省中小學等教育資源,引入專業化研學團隊合作,重點面向中小學生開展食用菌科普教育等研學活動,進一步強化菌菇博物館宣傳展示和社會服務作用,深入挖掘并發揚食用菌文化。
如今,以白云區食用菌產業示范園區為核心的“一園多點”產業布局已整體呈現,珍稀及林下食用菌種植正在推廣,菌干品、菌湯、菌粽等食用菌加工線已建成投產,集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老養生、科普教育等于一體的“蘑力小鎮”建設初見成效。
接下來,白云區將以食用菌產業為重點,圍繞食用菌全產業鏈發展,打造“兩園一基地”,即食用菌產業集群精深加工產業園、食用菌大數據智能化裝備產業園和食用菌創業創新總部基地,推動建設都市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助推鄉村振興。
“強省會”推動“強融合”
今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之年。2021年貴州省政府工作報告把“農業增加值增長6%左右”作為全省高質量發展主要目標之一。
作為貴州省會,貴陽將帶頭貫徹落實省委“一二三四”總體思路,大力實施“強省會”五年行動,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行動,全力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努力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為建設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作出積極貢獻。
9月26日,貴州省委常委、貴陽市委書記胡忠雄主持召開貴陽貴安農業現代化工作專題會議。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和視察貴州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穩住農業基本盤、筑牢“三農”壓艙石、守好“三農”穩定器,奮力開創農業現代化新局面,為“強省會”開好局起好步筑牢堅實根基。
據貴陽市委副書記、代理市長、貴安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馬寧宇介紹,在過去的十年中,貴陽市經濟增速累計增長284.3%,經濟總量跨越三個千億級臺階,達到4311.65億元,成為全國進步最大的城市。2020年,貴陽貴安大數據企業超過5000家,數字經濟增加值突破16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38%。
作為全國首個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的核心區,大數據成了貴陽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讓貴陽站在了世界前沿,并成為貴陽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當前貴陽正深入推動大數據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助力該市農村產業革命智慧化、精細化、電商化。
“十四五”期間,貴陽市將搶抓“新基建”發展機遇,推進行政村通光纖建設,優化行政村5G網絡向30戶以上自然村延伸,提升廣電云覆蓋規模和功能,打通農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到2025年30戶以上自然村高速率移動通信網絡覆蓋率達100%,農村重點區域5G網絡覆蓋率達100%。
與此同時,貴陽市將積極打造國家數字農業農村創新中心和數字農業應用推廣基地,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推進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在農業種植、養殖、加工、物流、營銷等各環節的集成應用,引進和應用新型智能農業設施裝備,構建涉農資源要素數據共享機制。
圍繞鄉村治理工程,該市還將推進數字政務向鄉村拓展,探索建立鄉村公共服務、社會救助、社會治安等信息共享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