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落實上海市農科院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計劃,推動上海食用菌產業的發展,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的專家來到滬郊多家食用菌生產企業,與企業聯手,加強院企合作,設立“鄉村振興科技引領示范基地”,進一步發揮各自優勢,助力產業蓬勃發展。
12月1日,食用菌研究所來到浦東新區,先后來到上海頌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飛家庭農場、上海范順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與企業對接需求,商議下一步合作計劃并掛牌。
在上海頌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企業負責人王桂金詳細介紹了公司生產經營狀況和未來發展方向,并陪同與會專家參觀了鹿茸菇生產車間及包裝加工車間。據介紹,鹿茸菇學名為荷葉離褶傘,屬于食藥兼用菌,外形與鹿茸相似,口感爽脆,富含膳食纖維、礦物質和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
王桂金介紹道,頌菌生物自2013年起生產鹿茸菇,擁有先進的鹿茸菇工廠化生產技術,是一家集鹿茸菇液體發酵、工廠化出菇管理、深加工為一體的綜合性現代農業企業,在鹿茸菇生產上有較為豐富的經驗。近幾年,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發現了性狀、形態有差異的鹿茸菇,希望能夠借助市農科院的科技力量,做好品種鑒定,進一步豐富鹿茸菇種質資源,為今后針對市場需求育種提供技術支撐。
生飛家庭農場經營面積702畝,一直以水稻種植、品牌大米銷售為主。2018年,農場負責人黃生飛與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所的專家合作,開始“水稻-大球蓋菇綠色循環輪作”生產技術試驗,利用水稻茬口種植大球蓋菇(又名“赤松茸”),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時對水稻秸稈廢棄物進行循環利用。
2020年,該項目獲得市科技興農項目“稻-菇輪作生態循環模式的示范應用”;2021年雙方又共同申請獲得了上海市質量監督管理局標準化試點項目“水稻-大球蓋菇綠色循環輪作”。據食用菌研究所專家陳輝介紹,大球蓋菇具有同時降解木質素和纖維素的能力,經過6個月栽培出菇后,能夠降解秸稈木質素、纖維素40%以上,降解半纖維素70%以上,提高秸稈還田效率,且該菌種抗逆性強、易栽培,能夠提高農戶收益。合作社目前種植大球蓋菇50畝,每畝大約能消耗25畝水稻生產產生的秸稈,基本能夠消耗家庭農場所在鎮全鎮的水稻秸稈。
上海范順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05年,專注于草菇及菌種的生產與銷售。自2008年起,合作社已與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所草菇團隊取得合作,草菇團隊長期給予企業科技支撐,不僅為企業提供團隊自主選育的“VH3”“申蘭1號”“申蘭2號”等一系列優質草菇品種,同時給予生產技術指導,使其菌種的成品率穩定在99.9%以上。目前,合作社已成為全國技術領先的草菇專業制種生產商,草菇菌種銷往江蘇、江西、浙江、福建、廣西、北京、山東等地及上海市金山、崇明、奉賢、青浦、寶山等區,菌種年生產量在55萬包以上,年銷售額達到480萬元。同時,帶動周邊47戶農戶開展食用菌種植,助力鄉村振興。
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長張勁松表示,此次掛牌的三家企業各具特色、各有優勢,食用菌研究所將在今后的合作中針對企業不同需求做好對企業的服務,將科研、推廣與企業生產相結合,做好食用菌種植資源評價、按照市場需求做好新品種培育等工作,進一步提高食用菌口感與品質,發揮食用菌在上海消費市場保障菜籃子供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