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縣建國鄉東山村村民鄒家云剛剛賣掉了自家最后一批木耳,一算賬收入了3萬多元。
幾年來,在駐村工作隊的產業建設引領下,“小木耳”成了東山村的“大產業”,家家戶戶參與產業發展,踏上了增收致富路。
鄉村產業全覆蓋,家家都是“專業戶”
56歲的鄒家云,今年是第一年參與地擺木耳栽培,在全村算不上第一批“專業戶”,但卻是最大的一戶。
鄒家云租下了村委會旁的一塊空地,一共擺了7000多個木耳菌包。之所以敢邁這么大步子,是出于她對駐村工作隊的信任。駐村工作隊全程提供技術支持,還幫著銷售,鄒家云和老伴兒孫立波一商量,就把自家的地都流轉了出去,專門干這個。
“清明進菌包,端午碼垛子,入伏就出頭茬木耳,持續到上凍能摘四五茬,一個菌包出一兩干木耳,一斤干木耳賣50元?!编u家云說,這營生行,活兒不累,收益還挺高。說是駐村工作隊兜底銷售,其實,鄒家云的木耳大部分都是她自己賣出去的,而且還都是線上銷售。從擺下菌包到采摘、晾曬,鄒家云每天都在社交平臺發短視頻展示,木耳還沒等摘完,訂單就攥下一大把,晾干后得趕緊發貨。
村里的產業除了木耳栽培,還有中草藥種植、黃牛養殖,參與方式包括承包、入股、分紅多種形式。不過頂數黑木耳栽培技術門檻最低,投入成本最少,農戶房前屋后就發展生產,不到幾年工夫,全村過半村民都成了木耳“專業戶”。
壯大村集體經濟,打造“撤不走的駐村工作隊”
木蘭縣建國鄉東山村曾是省級貧困村,也曾是木蘭縣最大的貧困村,8個自然屯共有村民721戶。這幾年,在哈爾濱市外事辦駐村工作隊的產業引領下,鄉親們踏上了奔富路。
產業興旺帶動了持續增收,鞏固了脫貧成果,拓寬了增收致富路。鄒家云家過去是東山村的貧困戶,30多歲的兒子患脊髓炎癱瘓在床,曾讓這三口之家喪失生活的信念。“這都得感謝駐村工作隊,感謝趙書記,是他們送來了好政策、好產業,也給我家送來了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编u家云說,孩子有病,她和老伴兒離不開家,如今守著家門,就參與了產業發展,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
幾年間,駐村工作隊為東山村修建了西門塔爾母牛養殖場;購置了農機具,成立了機耕隊;幫著村里更換了飲水設備,維修了電機;修繕了一條條田間路;逐村架起了太陽能路燈……
日益興旺的產業,讓村集體經濟逐漸壯大,已經形成了一支“撤不走的駐村工作隊”。
產業興心氣旺,幸福生活節節高
產業興旺帶動了鄉風文明建設,東山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村民們奔富路的精氣神兒也越來越足,這從東山村秧歌隊的發展壯大就能看得出來。
5年前,趙華海剛來到村里,就籌備組建了秧歌隊,免費發放服裝,提供音響,結果只來了幾個人。趙華海沒有灰心,他帶著兩名駐村工隊隊員,“打頭”開始扭起來,從一個屯扭到另一個屯。幾年工夫下來,秧歌隊發展到了七八十人,看熱鬧的人常把村路塞得水泄不通。
村民魏福財說,如今家家戶戶的日子好了,只要是農閑時節,東山村的秧歌就不斷,每到晚飯后,鼓樂都會準時響起,鄉親們用鏗鏘勁舞迎接節節高的幸福生活。踩高蹺、跑旱船……扮相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