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裝好袋后,用水蒸氣蒸,等到種子冷卻,放到冷庫等菌絲長滿20天左右,一批菌種才算生產完成。”近日,在普定縣定南街道夜郎新村富民食用菌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里,看著眼前的忙碌景象,合作社負責人阮迪樂開了花,就像蒸桑拿浴一樣,還蒸出了600萬元產值。
紅帳篷下小麥、石灰、石膏、木屑經炮制、攪拌后生成的原料,經工人們快速裝袋蒸過后,變成一個個菌種。“羊肚菌生長周期短,菌種生產完成后要盡快下地栽種,一旦種子老化就會影響食用菌生長。”阮迪說。
阮迪的丈夫楊孝瑋家在福建省三明市,當地種植食用菌歷史悠久。2012年,阮迪和丈夫商量,回到家鄉夜郎新村創立合作社種食用菌。
“我們先是種香菇,后又嘗試了很多菌類。”阮迪說,隨著市場飽和,產業經濟效益不高。為尋求突破,在得知羊肚菌市場前景后,經深思熟慮,2018年阮迪開始嘗試種植羊肚菌,種植規模逐漸從10余畝拓展到現在的300畝。
“我先生種植經驗豐富,這么多年來我們還自己生產種子。”阮迪說,今年在朋友介紹下,自己的食用菌種還收到200畝訂單,目前正在趕制第一批食用菌種。
目前,阮迪的合作社為貴州菌滿泰農業有限公司提供種子、技術指導,羊肚菌成熟后還包回購,徹底解決該企業后顧之憂,因此該公司決定在縣里種植200畝羊肚菌,并和阮迪共同承包100畝土地種植羊肚菌。
今年2月,阮迪種植的羊肚菌一經上市便被搶購一空,100畝林下種植的羊肚菌銷售額達100萬元。合作社也通過提供務工崗位、有償提供菌種供小規模種植等帶動當地群眾就業增收。
扯開袋子,用小鏟子把原料裝袋、壓實,再套上塑料圈,用蓋子蓋上,才算裝袋完成。整個過程需要15秒到20秒。像這樣的動作,村民楊發敏一早上重復了1000余次。
“裝一個袋有0.15元,一千個就有150元。”楊發敏說。
據了解,從9月14日開始裝袋,制種時間持續至12月,加上栽種和采收,和楊發敏一樣在合作社工作的20余名村民收入得到有效提升。
“為了加快種子生產進度,我們還購買了新的蒸汽設備。安裝完成后便可投入使用,屆時種子生產速度將得到進一步提升。”阮迪說,今年合作社種植的300畝羊肚菌,預計產值600萬元。下一步合作社將持續推進產業發展,帶動更多群眾就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