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縣按照“脫貧靠產業、產業靠覆蓋、覆蓋要達標、達標出效益”發展思路,持續構建農業產業體系,培育壯大食用菌特色優勢產業,打造食用菌生產加工基地,拓寬了群眾致富增收渠道。
引資入漳念好經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也是大棚菌棒最后一茬采摘季。
走進漳縣三岔鎮食用菌產業園,溫室大棚棚連棚白茫茫一片,十分壯觀。
在一座大棚門前,晾曬的金耳又肥又大,色澤鮮亮。“這是早上剛從大棚采摘的新鮮金耳,晾干后外銷。”漳縣隴泰鑫業農業科技種植有限公司負責人王華說。
“這里氣候適宜金耳生長,一年種四茬,收益不錯。下一茬,要擴大規模,現有的11座大棚全部上棒。”王華信心十足地說。
“王華可是大名鼎鼎的行家里手,過去在渭源縣做大棚金耳,搞得風生水起。”三岔鎮副鎮長蔡樹科說,2019年縣上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企業家王華來漳縣投資做產業。
《漳縣優勢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計劃總體方案》中,將培育壯大食用菌特色優勢產業列入拓寬群眾增收渠道之一。
做產業,沒有龍頭企業帶動,怎么做?漳縣提出招商引資,壯大產業。
王華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投資漳縣,在40畝土地上建起了11座金耳種植智能大棚。
王華介紹,金耳松茸種植基地單棚產量達到6000斤至8000斤。每斤按照60元算,單棚年產值可達40萬元以上。產品主要銷往上海、廣州等沿海城市。
蔡樹科指著食用菌生產加工基地另一排大棚說,這是金耳產業引種成功后,2020年縣上再招商,成立的漳縣鑫源菌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已建成木耳種植吊袋棚24座,晾曬棚14座。
“一茬木耳,可容納菌棒48萬棒,年產量達到72噸,產值達到900萬元以上。”漳縣鑫源菌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技術員宋文友說,今年種植黑木耳24座大棚,明年將擴大到66座大棚。
據宋文友介紹,他是東北人,干了一輩子食用菌,做黑木耳14年,是公司聘請來的技術員,指導基地種植。
多措并舉拓富路
三岔鎮突出特色優勢,把食用菌作為培育新興產業的重中之重,依托發展基礎和地域特色,引進企業,籌措資金,創建基地,打造品牌,創新助農增收新模式,想方設法將食用菌種植基地打造成產業示范點,帶動更多群眾穩定增收致富。
蔡樹科介紹,三岔鎮食用菌產業園基地由公司聘請的專業技術人員統一生產、管理、銷售、經營,但產權歸村集體所有,真正起到了“四增收一帶動”作用,壯大了食用菌特色產業發展。
蔡樹科講的“四增收一帶動”,一是土地流轉促進群眾增收,園區流轉三岔村75戶農戶土地93.12畝,每畝土地每年平均流轉金900元,戶均增收1100多元。二是勞務用工促進群眾增收,菌棒開孔、掛棒,田間管理、采摘及產品包裝需要大量工作人員,基地長年吸收周邊村莊閑散勞動力40多人務工。在采摘期,短期務工人員達100人以上,每人年均收入在15000元以上。三是農戶入股分紅增收,三岔鎮8個村100戶脫貧戶,將配股資金入股漳縣隴泰鑫業農業科技種植有限公司,年底戶均實現800元保底分紅。四是帶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2020年通過承接村級資源、資產、資金入股的方式,帶動三岔鎮三岔村、黃土坡村,鹽井鎮立橋村、菜兒村,大草灘鎮三友村等5個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均達到4萬元以上。
小菌棒做出大產業
三岔鎮食用菌產業是漳縣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漳縣突出特色優勢,因地制宜,挖掘培育新型主導產業。按照“縣級統籌、全縣多元”和“一鄉多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在做好做實以中藥材種苗培育和果蔬草畜為主的產業發展的基礎上,打造“全省高原夏菜和食用菌生產加工基地”品牌。
從2018年開始,漳縣按照高標準規劃、高起點落實、高規格管理的發展理念,累計投入2829萬元,先后在石川、四族、三岔、東泉、新寺、殪虎橋等鄉鎮建成6個木耳生產基地450畝;建成木耳生產吊袋棚252座、晾曬棚113座,年掛棒能力達到600萬棒以上,年產量達45萬公斤,產值5400萬元。
食用菌基地通過吸納務工、土地流轉、股金分紅、引導種植等方式,流轉帶動農戶184戶,務工群眾841名,帶動群眾人均增收在4000元以上。
食用菌產業需要大量的菌棒,但漳縣菌種菌棒都依賴外部引進。為降低食用菌生產成本,下一步,漳縣將投資1000萬元,在三岔鎮食用菌產業園建立菌棒生產廠,流轉土地62.4畝,年產1000萬菌棒,預計11月份開始生產。
今年,漳縣爭取財政專項扶貧資金450萬元,繼續擴大食用菌產業園建設,帶動三岔鎮和大草灘鎮6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計劃新建吊袋棚42個,晾曬棚19個,目前項目正在建設中。食用菌產業園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實現從產品培育、種植、加工、銷售到周邊農戶土地流轉租用、勞動力就近就業、資金配股分紅一條龍服務,從而增加農民收入,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