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林之中,溫差顯著,孕育珍品,成就上好品質的貴州生態食用菌……安龍香菇,肉質厚實,味道鮮美……”從北京到上海,從成都到廣州……全國各大城市的餐桌上,以黔地食用菌為原材料的多種菜式逐漸得到了眾多食客青睞。產量147.6萬噸、產值184.7億元,分別是2016年的5.25倍和6.67倍,年均增速全國第一,總體規模進入全國前十……這是2020年貴州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數據,從弱勢產業到實現裂變式發展,貴州食用菌異軍突起。近年來,貴州以食用菌產業發展為主線,在推進產業發展過程中強化市場主體培育,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參與科技研發、育種育苗、品牌打造、市場開拓等全產業鏈發展,走出了一條從粗放向集約經營轉變,從單一生產向產業匯聚的特色產業發展之路。
產業規模躋身全國第一梯隊
夏日炎炎,生機盎然。在碧江區滑石鄉境內,一座座標準化香菇大棚錯落有致分布在山間,一條條生產便道縱橫交錯,菇農正在田間勞作,一幅生機勃勃的美麗鄉村畫卷鋪展開來。自2019年秋碧江區裕國菌業項目開工以來,項目建設快速推進,昔日的荒山野嶺、零碎田土清一色被標準化香菇大棚、廠房所取代,土地資源得到合理高效利用,成為碧江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進群眾就業增收的有效抓手。“出菇時,成百上千人同時采菇,現場過磅出售,到處可見運輸三輪車,基地十分熱鬧。”銅仁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說。目前,貴州主要食用菌有22個科72個屬268種。冬暖夏涼、空氣濕潤、雨熱同期,豐富的山地立體氣候,讓百菇在貴州大地競相綻放。與百菇齊放的,是貴州菇農的笑顏。作為技術和勞動密集型產業,食用菌種植具有“短、平、快”的特點,是貴州山區群眾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
2019年,貴州省將食用菌產業列入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按照做優做強大宗食用菌、做特做精特色珍稀食用菌、積極發展野生食用菌的工作思路,持續實施菌種、菌材、人才、主體培育、綠色發展等重點工程,著力強化品牌打造、機制構建、要素保障和綜合效益,初步形成了推動產業發展的工作機制和政策體系。紅托竹蓀、冬蓀種植規模位居全國第一,羊肚菌有西南片區定價權,杏鮑菇在黔渝等地市場占有率達70%以上,產品已銷往廣東、上海、重慶、香港等地,并出口日韓、東南亞及歐美等國家和地區……如今,貴州以食用菌為主導產業的省級農業示范園區達30個,實現了食用菌周年化生產,形成了黔西南、黔西北、黔東三大產業帶,成為中國南方最大的夏菇生產基地、最大的優質竹蓀生產基地。
探索打造全產業鏈發展新路
6月23日,2021中國(貴州)食用菌全產業鏈創新發展大會在貴陽開幕,一大批知名菌企、裝備制造企業、加工企業、采購商代表等參與其中,在食用菌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方面進行深度交流、合作,共同探索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我們共有50棟智能菇房種植紅托竹蓀、秀珍菇等試驗品種。菇房不僅提高了食用菌生產的標準化自動化水平,還提高了農業資源利用率,有利于緩解土地資源緊張,實現常年穩定出菇。”貴州凱東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肖永東說,該公司在貴陽市白云區建設了首個食用菌智能化菇房示范種植基地,使用菇房能大幅縮短食用菌種植周期,產量穩定,溫度、濕度等環境因素都能實現全自動控制、物聯網遠程監管。過去,貴州食用菌以鮮銷為主。如今,正在大力發展食用菌提取產品、凍干食品、調味品等加工業,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值和效益,推動向鮮品和加工產品并重發展轉變,瞄準精深加工企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業附加值,推動采摘、餐飲休閑、文化旅游等多業態融合發展。
貴陽市著力打造“產+加+銷”全產業鏈,促進食用菌產品多元化。目前,貴陽市已建成以藥食同源研究所、貴陽市菌菇公司為重點的菌種研發與生產中心,開展羊肚菌、紅托竹蓀等珍稀菌種研發、繁育;不斷完善“市+縣+鄉+基地”四級質量安全體系;建成白云食用菌園區、開陽龍崗加工園等精深加工集聚區,開展干品、凍干、菌湯等生產,產品銷售渠道輻射國內外。步入貴陽市烏當區新堡鄉王崗村,能感受到良好的自然生態所帶來的舒適氣候,周邊茂密的叢林更為食用菌的種植帶來得天獨厚的優勢。貴州駱越魂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原“王崗村食用菌種植示范基地”基礎上建立的綜合性農業公司,在林下種植馬桑菌、紅菇、紅背木耳、靈芝等10余種生態食用菌,并開發了生態香菌、食用菌禮盒、開袋即食系列產品、松茸養生酒、蟬花養生酒、香菇檸檬酒以及香菇面條等20余種。
深耕市場菌“財”到。種得出,還要賣得好,農戶才能拿到真金白銀。6月21日,記者在貴陽農產品物流園看到,規劃有序的各類交易市場有序排開,食用菌專業批發市場也坐落其中,眾多食用菌商家正各自在店前忙碌。“目前食用菌專業批發市場分為鮮貨區、干貨區兩個板塊,入駐商家40余家。我們正在擴大干鮮菇、菌材板塊交易規模。”貴州易農惠民商業管理有限公司市場管理員周鵬介紹,食用菌銷售專區涵蓋香菇、平菇、金針菇和茶樹菇等22種品類,日均交易總量近60噸。“黔菌出山”,方興未艾。貴州“小菌菇”“跑”得越來越遠,“跑”上越來越多的餐桌。
推動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
每年6、7月份,是安龍香菇賣得最好的季節。安龍縣食用菌產業扶貧示范園里,村民劉發芬開心地忙著采摘香菇。“我家4個棚(合2個標準棚),一年能掙10多萬元,除去開支也有七八萬元。”劉發芬家是貧困戶和易地扶貧搬遷戶,之前一直奔波在外,以務工為生。“在家門口種香菇,能照顧老人和小孩,收入比出門打工強好幾倍咯!”
貴州食用菌正吸引越來越多關注的目光,眾多菇農也將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在利益聯結機制的保障下,種得好、賺得歡。在脫貧攻堅過程中,食用菌作出了重要貢獻。因為它種植周期短、產量高、效益高,食用菌產業被很多地方政府當作精準扶貧的新抓手,成為“十三五”時期貴州推進產業扶貧的新路徑。站在“十四五”的全新起點,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地由脫貧攻堅轉向鄉村振興,這對食用菌產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如何推動食用菌產業發展再上新臺階?今年,貴州計劃種植食用菌規模突破50億棒、產量突破160萬噸、產值突破200億元,增幅10%以上;圍繞菌種菌材、林菌發展、精深加工、品牌打造、主體培育等工作,實現從“脫貧產業”到“富民產業”的順利過渡。為保障產業的持續發展,貴州持續強化品牌打造、機制構建、要素保障、綜合效益等“四個強化”,出臺并落實菌種繁育、菌材保障、品牌培育、招商引資、特色保險、“黔菌貸”等措施,為產業發展營造了良好政策環境。中組部、共青團中央選派5人博士服務團支持貴州食用菌產業發展,為貴州食用菌產業發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目前,貴州食用菌行業有國家級龍頭企業3家、省級龍頭企業50家,規模以上加工企業24家,年產能1000萬棒以上的規模化、標準化重點生產企業115家,形成了“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的良好局面。“進入新發展階段,貴州將推動發展思路體現新導向,由簡單擴量轉向深度提質、政府主導轉向市場主角、階段扶持轉向持續支持、脫貧產業轉向富民產業,高質量推進食用菌產業跨越發展,持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貴州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張集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