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7月,巴南區二圣鎮中坪村、安瀾鎮灣灣村的珍稀食用菌竹蓀進入了采收期,畝產值可以達到4萬元左右,這是該區稻田水旱輪作種植的又一成果。
巴南區開展稻田種植竹蓀水旱輪作技術模式試驗,通過利用部分農作物秸稈種植竹蓀,竹蓀收獲后再利用菌渣免耕覆蓋種植秋馬鈴薯,秋馬鈴薯收獲后第二年種植水稻。目前,試驗地的竹蓀蛋、竹蓀花陸續進入采收期,預計可持續到9月上旬左右,按照目前的收獲數據來看,畝產竹蓀花可達到100公斤以上,畝產值可以達到4萬元左右。
據介紹,竹蓀是一種種植難度較大的珍稀食用菌品種,營養豐富,香味濃郁,味道鮮美。巴南區大力示范推廣“稻+N”生態種養技術,此次試種成功,能有效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巴南區開展稻田種植竹蓀水旱輪作技術模式試驗,通過利用部分農作物秸稈種植竹蓀,竹蓀收獲后再利用菌渣免耕覆蓋種植秋馬鈴薯,秋馬鈴薯收獲后第二年種植水稻。目前,試驗地的竹蓀蛋、竹蓀花陸續進入采收期,預計可持續到9月上旬左右,按照目前的收獲數據來看,畝產竹蓀花可達到100公斤以上,畝產值可以達到4萬元左右。
據介紹,竹蓀是一種種植難度較大的珍稀食用菌品種,營養豐富,香味濃郁,味道鮮美。巴南區大力示范推廣“稻+N”生態種養技術,此次試種成功,能有效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