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是農業領域的高科技項目,菌種、生產、配方和管控等方方面面,都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撐。從近日舉行的上海市農科院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中了解到,未來上海在市民需要的食用菌產業將向大健康、綠色環保的方向發展。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例如小小食用菌,從菌種長到商品菌菇,每一步都凝聚著科學家的智慧與辛勞。只有不斷實現科技領先,才能贏得市民的口碑占領市場。據了解,位于寶山區的永大菌業就是一家依靠科研單位發展騰飛的代表。作為天平村一村一品種植基地,它年銷售額可達1.5億元,通過“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生產方式,帶動了周邊農戶共同增收致富。
“2012年,我們開始與永大菌業在金針菇工廠化栽培技術及品種選育領域開展合作,年產金針菇1萬噸。”市農科院食用菌所副所長宋春艷告訴記者。“2019年,雙方還合作申報上海科技興農推廣項目《稻草秸稈在食用菌規模化生產中的應用》。”
據悉,在稻秸稈栽培姬菇技術方面,永大菌業多年來致力于“稻秸稈出菇,菌渣發酵還田”的生態循環農業,取得了很好環保效果。
如通過“60%秸稈、15%豆腐渣混合一定比例的木屑、麩皮或者米糠”的配方,在菌菇生產上“點草成金”,消耗了大量本地農林廢棄物與豆腐渣,年消耗稻秸稈、樹枝等廢棄物達1.5萬噸,使得寶山區的水稻秸稈離田利用率達到68%,為食用菌助力循環農業提供示范。
“目前我們銷量在30~50噸左右,主要是長三角為主,也有一部分出口。”對未來食用菌產業,永大菌業董事長黃國標談到了自己的分析,“首先國內市場對食用菌認知還不深刻,另外相比發達國家來看,長三角地區經濟、科技都能有一定的實力,消費需求潛力巨大。”
為此,市農科院與天平村及永大食用菌近日牽手,設立了“鄉村振興科技引領示范村”與“鄉村振興科技引領示范基地”。加強院企合作,也將助力當地農業產業蓬勃發展,讓更多農戶受益。
上海市農科院黨委書記、院長蔡友銘認為,院企合作可以發揮各自優勢助力食用菌產業向大健康、綠色環保的方向發展。加深產業融合,變盆景為風景,以產業興旺助力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