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種植。制定《2021年銀耳產業發展目標責任書》,按照龍頭企業引領帶動、專合組織聯農帶農、種植大戶基地示范的發展模式,大力實施銀耳種植標準化擴面行動,對新建標準化耳堂每個補貼1000元,對改建標準化耳堂每個補貼500元,目前已新建標準化耳堂1000余個,改建標準化耳堂5000余個,登記耳農400余戶,接種銀耳菌種160萬袋、同比增長10%。預計今年全縣銀耳產量將達到90萬斤、實現綜合產值2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15%。
科技引領。強化科研陣地建設,新建銀耳栽培實驗耳堂10個、體驗耳堂3個,采集菌種標本350多個,培育“川銀耳1號”和“川銀耳2號”等具有本土特質的多個新品種。編制《2021年通江銀耳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要點》,印發《通江銀耳高質高效栽培技術》,種植戶人手一冊。統一組建銀耳種植技術服務小分隊4個,對29個銀耳種植鄉鎮包片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推廣科學種耳、科學管護。
溯源管理。發布《通江銀耳等級規格》地方標準,對通江銀耳相關術語和定義、技術要求、取樣、檢測方法、等級規格綜合判斷、包裝以及標識等作了詳細的規定和闡述。編制《通江銀耳溯源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完善《通江銀耳溯源體系一單清》耳檔資料,統一包裝標志,設置防偽標識,建立詳細的備案管理制度,確保產品流向全程可追蹤。常態化開展打假治劣工作,規范使用“通江銀耳”地理標志商標,促進通江銀耳優質優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