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憑借良好的氣候、生態等資源優勢,安龍縣以食用菌為重要切入點,破題喀斯特山區產業發展“瓶頸”,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奮力打造鄉村振興的產業支撐點。
在位于安龍食用菌產業園核心區的貴州安龍富民鑫食用菌發展有限公司食用菌種植大棚內,記者看到,種植戶們正在搶抓時間,采摘新鮮的香菇出售。據公司技術管理人員袁龍兵介紹,該香菇是一種名叫“七河9號”的新品種,經過試種,8到9個就有1斤,一個菌棒預計收入7到8元左右,效益相當可觀。
貴州安龍富民鑫食用菌發展有限公司是安龍縣引進的食用菌生產龍頭企業之一,經過幾年來的發展,帶動效應不斷增強。2021年,夏菇種植戶有70多戶,冬菇種植戶預計30多戶。
通過政策、資金等要素的傾斜,不斷吸引“企業家、銀行家、科學家”聚集,安龍縣已實現食用菌一年四季循環種植并建設了食用菌產業交易市場和菌種、研發、培訓、交易、文化“五個中心”,22家食用菌企業形成集群,產品暢銷國內和東南亞等國際市場,其中,“香菇脆寶”等系列產品還被譽為貴州“第四寶”,全產業鏈給食用菌產業注入了最核心的競爭力。“1戶菇農,種植2個大棚,年收入10萬元。”的“1210”模式不斷完善,并成為食用菌產業的“裂變源”。
“一個棚只需要1萬元的保證金,剩余的都由公司提供菌棒給種植戶,還負責產品回收、銷售、技術等,確保種植戶無后顧之憂。”貴州安龍富民鑫食用菌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全富說。
在龍山鎮納賴村,村民們也正搶抓時間在稻田里上菌棒,計劃在水稻大田移栽之前,利用稻田增加一季木耳種植的收入。
納賴村黨支部書記王國妹介紹,這兩天,正組織村民抓緊把木耳菌棒安置在田間,在4月初便可以采摘,一田兩用,助推村民持續增收。
目前,安龍縣的食用菌以形成了大棚種植、林下種植、“稻+菌”等多種方式共同推進的大好格局。
整個龍山鎮在轄區劃出產業帶,主推食用菌種植,充分利用原有的大棚來種植香菇,還利用稻田、果樹和坡地來大面積推廣木耳種植,助推產業的發展,助推鄉村振興,助推群眾鼓起腰包。
至2020年底,安龍縣食用菌產業面積達3.6萬畝,其中林下種植1.5萬畝,產量達14萬噸,產值達15億元。全縣食用菌產業GDP貢獻率占15.8%,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貢獻率占25%,已脫貧人口中依托食用菌脫貧的占比達78.9%。
今年以來,安龍縣持續發力,將按照村以百畝為單位推進,鎮(街道)以千畝為單位推進,縣以萬畝為單位推進的“百千萬”發展要求,進一步擴大食用菌種植規模,同時不斷延伸和完善全產業鏈條,下足功夫做好菌種研發、菌棒生產、精深加工、產品銷售、品牌打造、招商引資等各環節工作,全力推進安龍縣食用菌產業做快做優、做大做強,推動安龍縣食用菌產業從扶貧產業向優勢產業再向富民產業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