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是播種希望的季節,春回大地,草木萌發,正是鄉村灑種育苗的“黃金時段”,而在金寨縣全軍鄉前龍村生態循環種植基地,高科技保溫大棚里的羊肚菌卻正進入豐收的好時節。前龍村的第一批羊肚菌破土而出,陸續進入成熟期,長勢喜人,新鮮上市。
在兩面青山相望中間的坦蕩蕩的大棚基地看到,工人們有的忙著采摘,有的負責晾曬、鋪排、烘干、裝袋,剛剛采摘的新鮮嬌嫩的羊肚菌菇被整齊地碼放著。“羊肚菌屬于高端菇,號稱‘菌菇王’。昨天,當地的農產品電商剛從我這拿過一批貨,現在干品供不應求哦!剛采摘回來的新鮮羊肚菌需要當天烘干裝袋,國內銷售市場主要為北上廣一線大都市,外貿銷售主要以歐美市場為主。”安徽莫荒田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全軍鄉前龍村生態循環種植基地負責人丁紅玲一邊干練利索地指導工人們采摘分裝羊肚菌,一邊快言快語地介紹市場行情,忙得不亦樂乎。
羊肚菌是一種珍稀食用菌,因菌蓋表面凹凸不平,狀如羊肚而得名,其營養價值豐富,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蛋白質和維生素,有“素中之葷”的美稱。如今,小小羊肚菌,正成為金寨縣全軍鄉鄉村振興的新亮點,丁紅玲,也因成功種植羊肚菌,成為當地有名的“羊菇娘”。
丁紅玲是金寨縣土生土長的85后姑娘,早年和愛人一起在外地從事石材加工行業。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北京一家農業公司與“羊肚菌”不期而遇,讓她感到驚喜的是,這種小時候在家鄉山頭林間經常見到的菌菇,原來有這么高的營養價值和好的銷售市場,而且能夠科學地人工規模種植,是極有“錢景”的產業。丁紅玲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回到家鄉,依托家鄉野生植物資源豐富,特別適宜生物菌類的生長、培育,尤為適宜發展食用菌產業和藥材等獨特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和氣候地理優勢,建設羊肚菌種植基地,推廣羊肚菌種植技術。為此,丁紅玲先后在北京和四川潛心學習核心種植技術,并培養自己的技術研發團隊,經過三年多考察學習摸索和前期準備,在全軍鄉黨委、政府的支持下,2020年3月在前龍村流轉土地近300畝,建立羊肚菌生態循環種植基地,一期新建高科技保溫大棚129畝、246個,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安營扎寨”,帶民致富。
在全軍鄉前龍村羊肚菌種植大棚里,一簇簇羊肚菌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中破土而出,菌香沁人。“這批是2020年10月底播種的,也是我發展羊肚菌種植基地迎來的第一個豐收年。這兩天趁著天氣好,我們準備全部采收上市。”丁紅玲拿起一朵羊肚菌向記者介紹道,“羊肚菌對環境要求高,土壤里稍微有農藥化肥等殘留都不會出菇。滅除蟲害完全依靠物理方法。你看,羊肚菌菇帽呈黑色,菇腿呈白色,菇紋完全打開就是可以采摘的成熟羊肚菌。”
“我們每個人每天可以采摘8桶菌菇,老板給我們按天算工錢,一天100塊,我們很滿意!”正在大棚里采摘的朱培秀一邊擦著汗,一邊告訴記者。得益于羊肚菌產業的良好發展,前龍村的不少群眾在家門口成了“上班族”,實現了掙錢顧家兩不誤的夢想。基地長期聘用當地群眾參與羊肚菌的管護、采摘等工作,在用工高峰時期,每天吸納30多人就業。目前,丁紅玲的羊肚菌基地吸納務工人員210人,固定員工22人負責日常管理,支付農民工工資近18萬元,預計年產羊肚菌10萬斤,產值約1500萬元,帶動當地20戶貧困戶戶均增收1.5萬元,充分調動了貧困戶產業脫貧、邊緣戶產業致富的積極性,推進了村集體經濟發展,有效助力鄉村振興。“羊菇娘”丁紅玲信心滿滿地計劃再流轉土地并種植羊肚菌1000畝,指導、帶動農戶種植羊肚菌2000畝,真正實現羊肚菌萬畝種植基地,并實行產品回收,有效組織對外銷售,形成公司基地種銷一體化。
金寨縣全軍鄉轄6個行政村,11162人,總面積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862畝,是典型的山區農業鄉鎮。該鄉黨委書記黃正先指著春花璀璨的青翠山巒下連綿成片的大棚說:“發展生態特色農業,是鞏固脫貧、致富群眾、振興鄉村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近年來,我鄉將有限的存量土地資源成功轉化,把秀美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特色產業優勢,夯實‘能人回歸’工程,引進龍頭企業流轉土地,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產業,鞏固脫貧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據悉,該鄉通過土地流轉和大戶帶動、就地建廠、靈活就業等一系列舉措,成立各類農業合作社15個、農產品加工廠7家、茶廠19家,共吸納近千人實現就近就業,占全鄉常住人口八分之一。
采訪中,該鄉副書記鄭儒翰告訴記者,全軍鄉天然氧吧的良好生態,吸引來莫荒田公司2020年嘗試大棚種植食用菌并一舉成功,給該鄉現代農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更堅定了全鄉發展生態農業的信心。現在,全軍鄉千畝大棚成為綠色田野上一道特別的風景,不僅生動詮釋了頗具泥土氣息的“大棚經濟學”,也奏響了鄉村振興的華美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