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里濕度一定要達標,溫度要穩定,不要種太早了,否則會生雜菌。”大興安嶺農林科學院食用菌研究室主任龐啟亮忙著與塔河縣鑫旺食用菌種植農民合作社反復溝通,通過視頻確認春季羊肚菌播種大棚場地選擇、播種季節、播種方式。
眼下正是羊肚菌籌備春季播種的關鍵時刻,出于疫情防控安全考慮,龐啟亮不能現場指導,只能通過手機視頻再三叮囑:“種菇時溫度和濕度一定要控制好。”
羊肚菌是一種珍稀食用菌,因其菌蓋表面凹凸不平、形似羊肚而得名。由于經濟價值極高,人工栽培羊肚菌一直是大興安嶺農林科學院食用菌團隊重點攻關的技術難題。作為項目負責人,2015年,龐啟亮專門到四川學習并引進羊肚菌大田栽培技術。同年8月,在培養箱內進行試驗栽培,從土壤選擇、菌種用量、營養袋擺放到培養環境調控等方面進行試驗設計。
一次次失敗,一次次反復。2017年春季,龐啟亮帶領研究團隊終于栽培成功,畝產鮮菇368斤,羊肚菌首次成功在高寒地區實現當年播種、當年栽培出菇,填補了我省高寒地區羊肚菌人工養殖技術的空白。
攻克技術難題
跑山林、進基地、搞實驗,風華正茂的龐啟亮將書本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一頭扎入食用菌的研究中,邁開了走向“菌類人生”的腳步,對菌種的繁育和生產如母親對嬰孩的呵護一般。
為了攻克人工栽培羊肚菌的技術難題,那段時間,龐啟亮吃住在實驗基地。煙囪堵了,他爬上10多米高的煙囪,將煙灰清理干凈;為保障滅菌效果,每天工作到凌晨,逐個巡視滅菌鍋,所有溫度正常后才去休息;作為團隊帶頭人,他根據成員專長分工,想方設法調動每一名成員的工作積極性,統一細節標準,及時調整研究重心。
“這其中任何一個步驟出差了,羊肚菌就可能不出菇了,那么整體研究鏈條就攔腰折斷,就沒有辦法繼續深入研究了。”龐啟亮說。
羊肚菌人工栽培技術攻關取得了重大突破,經過培養室內人工可控栽培試驗及基地大棚內播種試驗,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羊肚菌在高寒地區首次栽培成功。
研究成果目的是應用于生產。基于這一認識,通過科技特派員、科普之冬、科技下鄉、全民創業等多種方式,龐啟亮帶領科研團隊深入縣區局各大菌種廠和種植戶,就食用菌生產的關鍵環節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幫助種植戶解決生產中的突出問題,完成4.2萬袋毛尖蘑和1.5萬袋羊肚菌營養袋制作。
2018年,大興安嶺樟嶺森林經營所(管護區)發展管護區經濟,開始種羊肚菌。在龐啟亮的指導下,他們建起了2600平方米的食用菌養殖基地,完成20棟大棚羊肚菌的種植,用已廢棄樺樹鋸末為原料基礎,年產羊肚菌、花菇、毛尖蘑等食用菌100萬袋,帶來了不菲的經濟收益,成為大興安嶺羊肚菌的種殖大戶。
挑起研發重擔
大興安嶺農林科學院珍稀食用菌栽培實驗里,各種實驗器具以及食用菌袋擺放有序。龐啟亮正忙于中央引導地方科技專業項目——松杉靈芝二級菌種的課題,目前已完成了357袋菌種培育工作。
“這些菌袋開春之前就得移植到大棚里去。”龐啟亮說。
隨著大興安嶺轉型發展的步伐加快,龐啟亮團隊已經把研究重點從常規品種調整到珍稀菌類研究,并展示出可喜的勢頭。目前,他們已先后采集到大興安嶺大型野生食用菌菌株48株,掌握了大興安嶺野生分布的松杉靈芝、離褶傘、樺褐孔菌、羊肚菌、密環菌生物學特性和適宜的生長條件,實現了松杉靈芝原生態栽培。幾年來,累計示范推廣“興安1號”黑木耳新品種2000萬袋,實現產值7440萬元。
今年38歲的龐啟亮,2010年從東北農業大學碩士畢業來到大興安嶺農林科學院從事食用菌研究工作開始,就與“食用菌”結下了不解之緣,開啟了追求學術研究的夢想。如今已參與省部級項目4個,主持地級課題6項,成為林區科研團隊的帶頭人。
在食用菌世界里,一項又一項科研成果書寫著龐啟亮10年來為之付出的努力和成就:“黑龍江省豐收計劃一等獎”“大興安嶺地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先后被國家林草局、省政府、地區行署授予林業行業“勞動模范”“五一勞動獎章”和“大興安嶺地區創新突出科技帶頭人”等。
龐啟亮說:“我是被大興安嶺前沿的食用菌選育栽培技術吸引到這里來的,院里在資金和技術上全力支持保障,在這里我實現了科技興農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