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久欧美,日韩精品资源,国产美女一区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易菇網-食用菌產業門戶網站
省級分站
分類網
  • 裝袋機
  • 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態 » 產業動態 » 正文

    2019年度全國食用菌統計調查結果分析


    【發布日期】:2021-01-11  【來源】:中國食用菌協會
    【核心提示】:據中國食用菌協會對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含寧夏、青海、海南和港澳臺等省區)的統計調查,2019年全國食用菌總產量3933.87萬噸(鮮品,下同),比2018年3789.03萬噸增長了3%,2019年產值3126.67億元,比2018年2938.78億元增長6%。
           據中國食用菌協會對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含寧夏、青海、海南和港澳臺等省區)的統計調查,2019年全國食用菌總產量3933.87萬噸(鮮品,下同),比2018年3789.03萬噸增長了3%,2019年產值3126.67億元,比2018年2938.78億元增長6%。
           一、產量分布

           食用菌產量在300萬噸以上的有5個省:河南省(540.94萬噸)、福建省(440.8萬噸)、山東省(346.38萬噸)、黑龍江省(342.87萬噸)、河北省(310.02萬噸)。
           2019年河南省食用菌產業的發展顯現出五大突出特點:一是一批產業扶持政策開始凸顯威力。部分貧困縣和優勢產地出臺一系列發展食用菌生產的支持政策,尤其是部分縣市整合資金優先扶持食用菌產業,這些政策和資金促進,食用菌產業發展規模和發展水平得到快速提高,規模化生產基地快速出現,一批高水平的現代化生產基地在部分優勢產區相繼布局并投入生產,為產業轉型升級奠定堅實基礎。二是優勢產區功能得到較快體現,豫西伏牛山香菇優勢產業集群影響力進一步提高(涵蓋南陽、駐馬店、洛陽、三門峽、平頂山等五個地市),香菇發展規模和產量占全省總量的80%以上,一批大型龍頭企業和名優品牌正在形成。豫北、豫東南平原農區草腐菌優勢產區(涵蓋安陽、濮陽、商丘、周口等地),農區的原料優勢得到體現,生產規模穩步擴大。中部地區工廠化優勢產區(涵蓋鄭州、許昌、漯河、開封、新鄉、焦作、濟源等地)得到市場認可,發展規模和生產水平快速提升。豫南傳統食用菌產品生產優勢區(涵蓋信陽、駐馬店等地)蓄勢待發,依托優質山林資源發展高檔食用菌產品被市場認可,發展潛力巨大。三是科技支撐產業發展的作用進一步加大。省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的穩定運行,尤其是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對河南省的特殊關注及河南崗站的協同發力,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撐體系。食用菌產業發展首次進入省級戰略,食用菌成為“四優四化”支持產業。四是生產方式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借助高質量發展和脫貧攻堅的時代東風,河南省食用菌產業生產方式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大型現代化生產企業在不同優勢產區加速布局。五是綜合經濟效益穩定提高。作為食用菌產業大省,隨著食用菌加工品種不斷增加,產業發展質量明顯提升,加上出口數量的穩步提高,據測算全省食用菌產業一二三綜合經濟效益在1200億元以上。
           福建省2019年食用菌產量穩中有升,其主要原因:一是福建省委省政府為推動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將食用菌列入全省十大千億產業之一,打造全產業鏈產值超千億元的現代食用菌產業,連續幾年出臺設施食用菌種植保險等鼓勵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提高了大家的生產積極性。二是隨著食用菌保健功能的宣傳和人們保健意識的提升,靈芝、竹蓀等珍稀菇類規模不斷擴大,產量逐步提高。三是工廠化生產日趨成熟。海鮮菇、杏鮑菇金針菇等工廠化生產日趨穩定。菌包專業化生產模式的推廣,減輕了投資壓力,降低了勞動強度,促進了食用菌生產的發展。
           山東省食用菌產業保持持續穩定發展,主要表現為:一是優勢生產區域更為集中。濟寧、聊城、德州、臨沂、濱州、菏澤等主產大市,成為產業優勢集中發展區域。二是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平菇、金針菇、毛木耳等主栽品種保持平穩發展,大球蓋菇、長根菇、羊肚菌、桑黃、繡球菌等高端珍稀菇類正逐步發展形成新的優勢區域,規模化種植品種近30個。三是高效栽培模式逐步成熟。高標準周年生產大棚、淺層地熱能食用菌生產菇房、新型遮陰棚等新型栽培模式逐步得到推廣與應用。四是標準化、集約化水平提升。定陶、魚臺、惠民、莘縣等在高效特色農業平臺項目扶持下,新建的一批高標準化園區引領提升了當地食用菌標準化、周年化、集約化生產水平,質量效益不斷提高。五是菌包專業化水平提升。菌包專業化生產和出口外銷、成為山東省一大突出特色,大大提升了企業效益。六是食用菌產業推進一二三產融合初見端倪。鄒城市大束鎮蘑菇小鎮,正由規劃步入實施,逐步成為食用菌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新樣板新模板。全省食用菌產業正逐步向著高質量強省的方向穩步邁進。
           黑龍江省食用菌主要包括黑木耳、平菇、滑子菇、香菇、猴頭菇、靈芝等在內十幾個主要種類,產量最高的依然是黑木耳,3195312.1噸,占全省食用菌產量的93.19%。產量增加的原因是,一方面,各地政府紛紛出臺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力度,支持菌包廠的建立,拜泉、海倫、樺楠等地相繼建立了大型黑木耳菌包廠。規模化的食用菌生產基地增加并實現集約化管理。另一方面,各地政府針對食用菌扶貧項目增大。各地針對新種植戶組織開展了食用菌生產技術培訓,大面積推廣了黑木耳小孔栽培、春耳秋管、棚室吊袋、替代料栽培等先進適用技術,有效提高了廣大菌農科技素質和栽培水平。單產有所增加,最高可達單產一兩八。相比于2018年,由于受幾次臺風氣候影響,品質普遍下降,價格較上一年基本相差不大,總體產值沒有提高。產量第二和第三位的依次是平菇和滑子菇,分別為152474.5噸和36630.63噸。小品種數量有所增加,尤其是大球蓋菇、榆黃蘑等經濟效益較好的易栽培品種數量增加幅度較大。滑子菇和猴頭產量有所提高,主要是因為消費者對猴頭菇養胃功效認可,部分菌農增加了鮮品銷售,猴頭菇深加工產品也有增加。
           產量在300萬噸以下、100萬噸以上的有7個省:吉林省(256.49萬噸)、四川省(240.28萬噸)、江蘇省(210.12萬噸)、湖北省(133.63萬噸)、江西省(132.8萬噸)、陜西省(132.62萬噸)、遼寧省(120.43萬噸)。
           吉林省受各市縣扶貧力度加大,黑木耳比上年繼續增加。平菇市場近幾年較為穩定,種植量較上年有所上升。靈芝、玉木耳、銀耳、大球蓋菇尤其是桑黃等珍稀品種在吉林省繼續呈快速發展趨勢,產量增加明顯。
           四川省2019年食用菌生產產量較2018年上漲幅度較大的幾個種類為:羊肚菌(228.65%)、松茸(981.72%)、茶薪菇(393.53%)、猴頭菇(316.28%)、銀耳(170.75%)、香菇(139.58%)等。主栽食用菌種類形成了以平菇(含姬菇、秀珍菇)、金針菇、香菇、杏鮑菇、雙孢蘑菇、雞腿菇、大球蓋菇,毛木耳、黑木耳、銀耳以及竹蓀、羊肚菌為主的“七菇三耳一蓀一菌”,兼顧松露、松茸、牛肝菌、冬蟲夏草等高檔野生珍稀食用菌。其中,金堂姬菇、通江銀耳、青川黑木耳和竹蓀、什邡毛木耳、長寧竹蓀、雅江松茸、會東松露和康定羊肚菌等在在國內外影響力較大。全省食用菌產業布局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區域:一是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優勢大宗菌類生產區,核心區包括金堂、什邡、中江、郫縣、崇州、大邑、旌陽等區縣;二是以境內秦巴山區為中心的傳統名特優菌類生產區,核心區域為通江、宣漢、青川、朝天、利州、萬源等區縣;三是以紅原為中心的高原反季節菇類生產區,核心區域紅原、松潘等區縣;四是以甘孜、攀西地區為中心的野生珍稀名貴生產區,核心區域為雅江、小金、瀘定、會東、會理、仁和等區縣。
           江蘇省食用菌生產品種有金針菇、杏鮑菇、雙孢菇、鹿茸菇、平菇、秀珍菇、真姬菇(海鮮菇、白玉菇、蟹味菇)、草菇、香菇、黑木耳、毛木耳等。食用菌產業以“十億百縣、千企萬村”為抓手,形成“一縣一業”15個縣(市、區),其中10萬噸以上的豐縣、東海縣、灌南縣、泗陽縣;1-10萬噸的縣(市、區)有:沛縣、溧水區、睢寧、昆山、贛榆區、灌云縣、清江浦區、淮陰區、洪澤區、漣水縣、大豐區、丹陽市等。沛縣鹿山村等61個村形成“一村一品”生產格局,全省集聚了以江蘇裕灌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63家為代表的具有一定規模的生產企業。
           產量100萬噸以下、50萬噸以上的有8個省:貴州省(97.67萬噸)、廣東省(86.60萬噸)、浙江省(85.63萬噸)、湖南省(85.17萬噸)、廣西自治區(76.75萬噸)、云南省(65.87萬噸)、內蒙古自治區(52.90萬噸)、安徽省(50.06萬噸)。  
           廣東省受物價上漲和消費水平提高等影響,食用菌價格有明顯提高,產業有增長趨勢。草菇作為本土特色食用菌價格上漲幅度較大,帶動產量提高。科學院(韶關)食用菌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建設,改善了茶樹菇的生產環境,其產量也大幅提升。
           浙江省以香菇、黑木耳、金針菇、雙孢蘑菇、海鮮菇、秀珍菇、杏鮑菇等品種為主。其中5-10萬噸以上的縣(市、區)4個:龍泉市、云和縣、慶元縣、景寧縣;1-5萬噸的縣(市、區)11個:嘉善縣、平湖市、金東區、武義縣、磐安縣、常山縣、開化縣、江山市、蓮都區、縉云縣、松陽縣。全省銷售收入在1000萬元以上的食用菌企業39家,生產加工的品種有:杏鮑菇、真姬菇、桑黃、蘑菇、海鮮菇、金針菇、香菇、黑木耳、靈芝、竹蓀、茶樹菇、豬肚菇、珍稀菌、秀珍菇、灰樹花等。
           湖南省香菇、木耳、金針菇、靈芝、茯苓、雙孢蘑菇、姬菇、平菇、羊肚菌、海鮮菇、秀珍菇、杏鮑菇、雙孢蘑菇等都有種植。產量5-10萬噸的縣(市、區)8個:靖州縣、江華縣、長沙縣、常德市、湘潭縣、寧鄉縣、瀏陽縣、鼎城區;1-5萬噸的縣(市、區)6個:綏寧縣、安仁縣、湘陰縣、通道縣、新邵縣、衡南縣。
           廣西自治區以香菇、黑木耳、毛木耳、雙孢蘑菇、秀珍菇、平菇、鳳尾菇、茶薪菇、雙孢蘑菇、雙孢蘑菇為主要品種。其中5-10萬噸以上的縣(市、區)2個:橫縣、靈川縣;1-5萬噸的縣(市、區)13個:興安縣、興業縣、北流市、融水縣、陸川縣、玉州區、宜州縣、福綿區、八步區、博白縣、全州縣、臨桂區、龍勝縣。
           2019年內蒙古食用菌總產量增加,大宗品種產量比2018年穩中有升:有發展林下經濟的優勢種類黑木耳、能夠干制也能夠鹽漬的滑子菇、市場銷售價格堅挺的平菇和秀珍菇、干制易貯存的香菇等。2019年《大興安嶺黑木耳標準》頒布并確定內蒙古9類農畜產品第一批“蒙”字標認證產品進行宣傳推廣,“扎蘭屯黑木耳”被列入“中歐100+100”全面地理標志產品互認互保遴選名單并在歐盟網站公示,提升了內蒙古黑木耳的品牌價值。內蒙古的草腐菌和珍稀食用菌種類異軍突起,由內蒙古自治區“草原英才工程”人才創新團隊選育的草原蘑菇新品種3個,已經實現規模化生產。栽培規模增長較快的還有大球蓋和羊肚菌。自治區有關部門持續加強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林業職工和農牧民學習食用菌栽培技術積極提高、出菇管理技術提升,食用菌生產的生物學轉化率提高、產品質量提升。十幾個貧困旗縣加大了食用菌產業作為精準扶貧的政策和資金整合扶持力度,實現了產業扶貧先扶志和扶智的預期精準脫貧效果。
           安徽省5-10萬噸以上的縣(市、區)2個:金寨、阜南縣;1-5萬噸的縣(市、區)7個:南陵縣、定遠縣、太和縣、利辛縣、東至縣、淮南市潘集區、淮南市大通區。全省銷售收入在1000萬元以上的食用菌企業2家,生產加工的主要品種有食藥用菌精粉、蟬花蟲草系列產品。
    產量50萬噸以下的有8個省(區、市):山西省(38.14萬噸)、重慶市(30.94萬噸)、甘肅省(20.48萬噸)、天津市(10.26萬噸)、北京市(8.71萬噸)、上海市(8.26萬噸)、新疆自治區(8.21萬噸)、西藏自治區(0.8448萬噸)。
           山西省食用菌總產量較2018年穩中有升,其中增幅較大的品種主要為香菇,增產26630噸,成為山西省第一大栽培品種。主要原因:一是山西省冷資源氣候豐富,晝夜溫差大,適合反季節香菇栽培,目前出菇主要集中在5月中旬至10月上旬,銷售價格高;二是山西呂梁山、太行山是革命老區,貧困縣較多,香菇栽培成為脫貧攻堅的重要產業,各縣(市、區)的扶持力度持續穩定,進一步促進了香菇產業的發展,山西省也逐步成為我國夏季香菇主產區之一。
           重慶食用菌產業以科技引領產業發展,以提質增效為發展目標,產業結構進一步得到優化。一是平菇、香菇生產保持穩定。平菇形成了主城區及周邊區縣以及武隆、石柱等高山避暑區等主要產地,種植戶較多,種植區域分散,規模從2萬袋-50萬袋,規模較大的生產企業集中在主城周邊的壁山區、江津區、九龍坡區等地。香菇栽培技術水平不斷得到提升,基本具備了周年生產的管理技術能力。本地產品全部鮮貨銷售,與東北香菇等外地菇比較,香菇生產企業穩中有升。二是工廠化品種快速發展。金針菇、杏鮑菇、真姬菇等工廠化對總產量貢獻率達到了25%(7.8萬噸),對總產值的貢獻率達到了17%(4.8億元)。三是大力推進秀珍菇產業。秀珍菇是重慶的傳統產業,通過多年的探索基本實現了產業升級發展,制定了綠色食品秀珍菇生產技術規程,現有規模化生產企業30余個。永川何埂鎮是重慶的秀珍菇之鄉,實現了工廠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秀珍菇成為了永川香珍品牌的主導品種。四是珍稀高檔食用菌保持增長。羊肚菌是重慶重點發展的珍稀類品種,近年來栽培面積5000畝左右,產品融入到國內大市場,形成了供不應求的局面,常年產值1億元左右。近三年來,猴頭菇、茶樹菇、竹蓀、靈芝、烏天麻、球蓋菇、黑皮雞樅等珍稀高檔食用菌保持了穩步發展態勢,到2019年對于總產值的貢獻率已經達到了8.4%。
           2019年甘肅省食用菌產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食用菌產業在種植規模、產量和產值方面總體快速發展,年產量20.46萬噸,年產值15.93億元,產量、產值分別較2018年增加18.21%和22.61%。由于精準扶貧政策扶持,各地出臺相應惠民政策和激勵辦法,香菇、黑木耳產業發展較快。近年來羊肚菌由于市場需求大,價格高,種植效益好,種植面積逐年擴大,發展迅速,畝效益達到近萬元。臨洮縣引進上海雪榕公司,杏鮑菇生產能力大幅提升。天祝縣引進滑菇新品種,年產滑菇3500噸。甘肅怡泉新禾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臨澤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建立雙孢菇工廠化生產基地,實現雙孢菇周年生產。
           天津市食用菌生產依然以工廠化企業、合作社和個體菇農等多種經營主體為主要力量。大宗菇類有杏鮑菇、香菇、平菇、茶薪菇、真姬菇、白靈菇,靈芝、羊肚菌等珍稀品種有小規模種植。一些企業和合作社受國內市場競爭影響和環保政策限制,已停止生產。金針菇企業均關停,兩家轉產真姬菇。杏鮑菇企業減少為兩家。真姬菇和茶樹菇市場需求和價格基本穩定,產量變化幅度較小。隨著天津市城鎮化速度加快,除少部分鄉鎮,從事食用菌種植的人員不斷減少,且老齡化明顯。外省市食用菌產品在天津大量銷售,加上原材料、用工成本上漲和土地流轉等原因,對本地生產單位和個人也產生較大競爭壓力,致使生產利潤降低。
           北京市以平菇、杏鮑菇、金針菇、真姬菇、杏鮑菇、茶薪菇等品種為主。1-5萬噸的區為房山、通州。
           上海市以金針菇、真姬菇、雙孢蘑菇等品種為主。其中5-10萬噸以上的有:奉賢區;1-5萬噸的縣(市、區)有:金山區。銷售收入在1000萬元以上的食用菌企業8家,生產加工的品種有:金針菇、真姬菇、雙孢蘑菇、香菇、鹿茸菇、杏鮑菇等。
    新疆自治區近年來研發出一些新品種,如熊掌菇、虎奶菌和一些海鮮菇等,種植約一萬噸上下;和田地區林下種植蘑菇有所發展。環保力度加大,大棚禁止生火,對食用菌生產產生影響不小。         從增長幅度看,與2018年相比,實現增長的有22個省(區、市):新疆自治區(33.50%)、安徽省(23.27%)、貴州省(18.61%)、甘肅省(18.32%)、云南省     (17.48%)、四川省(12.58%)、浙江省(9.98%)、吉林省(7.50%)、遼寧省(6.91%)、陜西省(5.40%)、西藏自治區(5.36%)、福建省(5.29%)、山西省(5.25%)、重慶市(2.75%)、江西省(2.69%)、河北省(2.65%)、黑龍江省(2.54%)、湖南省(2.42%)、河南省(1.98%)、湖北省(1.57%)、內蒙古自治區(1.50%)、山東省(0.49%)。
           6個省(區、市)呈現負增長:天津市(-0.38%)、廣東省(-1.12%)、江蘇省(-4.11%)、北京市(-7.87%)、廣西自治區(-11.01%)、上海市(-31.34%)。
          二、產值分析
          2019年產值超過100億元的有:河南省(397.70億元)、云南省(242.82億元)、河北省(232.39億元)、福建省(229.41億元)、山東省(215.17億元)、黑龍江省(202.63億元)、吉林省(201.50億元)、四川省(200.27億元)、江蘇省(182.98億元)、江西省(129.41億元)、湖北省(128.28億元)、廣東省(118.79億元)、陜西省(102.37億元)等13個省,比上年增加2個省份。
          超過50億元的依次是:遼寧省(93.83億元)、安徽省(77.99萬元)、廣西自治區(73.18億元)、湖南省(68.33億元)、浙江省(61.02億元)等5個省(區)。
          2020年云南省供銷合作社牽頭開展全省食用菌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對全省食用菌2017-2019年產量、產值進行全面核查,進一步完善了統計數據。云南省是我國野生食用菌主要產地,有松露(塊菌)、雞樅、干巴菌、青頭菌、雞油菌、奶漿菌、北風菌、掃把菌、虎掌菌、銅綠菌、黃癩頭、大紅菇等12個云南特色野生食用菌品種。2019年全省食用菌產量為65.9萬噸,實現產值242.82億元,其中野生食用菌產量19.9萬噸,占總產量的30%,產值166.7億元,占總產值的69%。野生食用菌出口有著明顯優勢。將天麻(主要是昭通天麻)納入2019年栽培食用菌統計,新增天麻產量3.4萬噸,產值32.6億元。
          三、品種分析
          2019年產量過100萬噸的品種依次是:香菇(1115.94萬噸)、黑木耳(701.81萬噸)、平菇(686.47萬噸)、金針菇(258.96萬噸)、雙孢蘑菇(231.35萬噸)、杏鮑菇(203.45萬噸)和毛木耳(168.34萬噸)。排在前7位的品種總產量占全年全國食用菌總產量的85%(同比減少1個百分點),是我國食用菌生產的常規主品種。產量在99-30萬噸的品種依次是其他菇、茶薪菇、滑菇、銀耳、秀珍菇、真姬菇等6個品種。

          香菇依然是2019年產量最大的品種,比上年增加72.73萬噸,增長6.97%。河南省產量312.36萬噸,占全國香菇年產量的28%。
          黑木耳為第二大品種,產量較上年增加27.78萬噸,增長4.12%。其中,黑龍江省產量319.53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45.52%;吉林省產量171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24.36%。
    平菇為第三大品種,產量比上年增加42.95萬噸,增長6.67%。其中,山東省產量115.78萬噸、河南省產量115.26萬噸、分別占全國總產量的16.89%、16.79%。
          2019年產量增長的有23個品種:羊肚菌191.59%、大球蓋菇149.99%、茯苓/豬苓121.25%、松茸32.11%、灰樹花26.50%、牛肝菌21.79%、秀珍菇20.27%、天麻20.23%、姬松茸19.97%、草菇15.81%、竹蓀15.32%、真姬菇10.99%、靈芝10.61%、香菇6.97%、平菇6.67%、滑菇4.57%、黑木耳4.12%、杏鮑菇3.99%、猴頭菇3.99%、白靈菇3.67%、茶薪菇3.66%、銀耳3.03%、金針菇0.54%。
          2019年產量減少的有8個品種:榆黃菇-4.70%、雞腿菇-6.64%、北蟲草-8.58%、毛木耳-11.33%、紅椎菌-11.34%、雙孢蘑菇-6.84%、其他菇-20.32%、金福菇-21.30%。
          四、“一縣一業”和“一村一品”情況
          2019年農業農村部發布的全國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名單中以食用菌為主導產業的有:河北省承德市灤平鎮大屯鎮(食用菌)、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平陽鎮白家峪村(香菇)、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縣養馬甸子鄉(香菇)、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圖們市石峴鎮河北村(食用菌)、吉林省白山市臨江縣鬧枝鎮鬧枝村(黑木耳)、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南縣孟家崗鎮群英村(黑木耳)、上海市寶山區羅店鎮天平村(食用菌)、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南趙樓鎮甄莊(平菇)、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化雨鎮(金針菇)、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丁河鎮(香菇)、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柳北區沙塘鎮洛沙村(食用菌)、重慶市城口縣沿河鄉聯坪村(花菇)、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馬鞍鎮險巖村(香菇)、貴州省銅仁市印江縣板溪鎮凱塘村(食用菌)、陜西省漢中市留壩縣江口鎮柘梨園村(食用菌)共計15個村鎮。
          2019年農業農村部公布的第三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名單中以食用菌為特色的有:四川省通江縣通江銀耳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浙江省慶元縣、龍泉市、景寧畬族自治縣慶元香菇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陜西省商洛市商洛香菇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黑龍江省伊春市伊春黑木耳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長白山森工集團有限公司長白山桑黃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2019年,江蘇安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蘇裕灌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江蘇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蘇華綠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豐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西仙客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南世紀香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奧吉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貴州聚福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承德森源綠色食品有限公司、仲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貴州景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粵旺農業集團有限公司13家食藥用菌企業上榜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名單。
          五、出口情況
          海關統計出口數據顯示:2019年度全國各類食用菌產品年出口量為67.97萬噸、創匯36.35億美元,同比分別減少1.45%、16.67%。
          ——5大類出口量及占總數量的比重:罐頭類食用菌出口量為261628.981噸,占出口總量38%;干貨類食用菌為139634.293噸,占總量的20%;鮮或冷藏類食用菌為125758.264噸,占總量的18%;蘑菇菌絲為124916.987噸,占總量的18%;鹽水腌制暫時保藏類食用菌為42693.241噸,占總量的6%。
          ——5大類創匯額及占總金額的比重:干貨類食用菌創匯額23.08億美元,占總額的64%;罐頭類食用菌創匯額9.6億美元,占總額的26%;鮮或冷藏類食用菌創匯2.33億美元,占總額的6%;蘑菇菌絲創匯0.73億美元,占總額的2%,鹽水腌制暫時保藏類食用菌創匯額0.63億美元,占總額的2%。
          ——10種出口數量超萬噸的品種依次為:小白蘑菇(洋蘑菇)罐頭15.38萬噸,蘑菇菌絲12.49萬噸、干香菇9.44萬噸、其他鮮或冷藏的蘑菇6.25萬噸、其他蘑菇罐頭5.8萬噸、其他傘菌屬蘑菇罐頭4.27萬噸、干木耳3.86萬噸、鮮或冷藏的金針菇3.1萬噸、鮮或冷藏的香菇1.82萬噸、鮮活冷藏的傘菌屬蘑菇1.21萬噸共計10種;上述10種產品占總數量分別為23%、18%、14%、9%、9%、6%、6%、5%、3%、2%。
          ——出口創匯金額前10種產品依次為:干香菇15.95億美元,其后為干木耳5.9億美元,其他蘑菇罐頭5.69億美元,小白蘑菇(洋蘑菇)罐頭1.86以美元,其他傘菌屬蘑菇罐頭1.35億美元,其他鮮或冷藏的蘑菇0.84億美元,蘑菇菌絲0.73億美元,干銀耳(白蘑菇)0.61億美元,其他制作或保藏的蘑菇罐頭0.60億美元,鮮或冷藏的香菇0.47億美元。以上產品創匯占總金額比重分別為44%、16%、16%、5%、4%、2%、2%、2%、2%、1%。
          2019年食用菌產業穩步增長,各地將食用菌產業作為區域經濟調整、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從扶持政策和市場開拓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產量、產值雙增長。其中,有22個省(市、區)保持增長態勢,部分省(區)大幅增長。涌現出一大批食用菌特色產業地區,食用菌企業發展勢頭不減。一些產區的生產呈現正常波動,符合農業生產的規律,跨地域生產調整需要經歷多年度的適應與過渡。傳統產區品種結構調整趨向優化,三產融合開始起步。產業科研投入逐年加大,技術和裝備水平提升較快,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應用水平提升,電商交易增多,數字經濟發展提速。深度加工產品漸多,產業內部專業化分工逐步細化。國內市場與消費穩中有升,消費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傳統消費仍是主力,新型消費成為市場增長點,野生食用菌及人工馴化產品市場看好。市場價格與消費偏好、質量信用關聯度增強,地域及企業品牌價值逐漸體現。
           根據農業農村部官網公布的2019年全國幾大農作物產量統計數據顯示:糧食66384萬噸、蔬菜72102萬噸、水果27400萬噸、糖料12204萬噸、油料3495萬噸。結合我會及各地調查統計表明,我國食用菌已成為繼之后糧食、蔬菜、水果、糖料之后的第5大農作物。目前食用菌的產量占蔬菜產量5.26%,表明食用菌產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調整余地。要堅持優勢特色產業定位,積極培育壯大食用菌產業,引導品種多樣化發展,延長產業價值鏈條,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繼續提升食用菌消費水平。
     
    關鍵詞: 食用菌
     
    [ 動態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動態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本站  |  發展歷程  |  顧問團隊  |  會員入會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聯系我們  |  隱私政策  |  使用協議  |  信息規范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  |  鄂ICP備20002293號-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平县| 竹溪县| 桃园市| 宁河县| 古蔺县| 张家口市| 沂南县| 乐清市| 杭州市| 玉田县| 博乐市| 宜良县| 南安市| 互助| 兴宁市| 沽源县| 苍山县| 东兰县| 丰县| 宜州市| 治多县| 抚远县| 萍乡市| 靖西县| 阳朔县| 自治县| 门源| 阿克苏市| 新河县| 南宫市| 通化县| 睢宁县| 曲沃县| 临潭县| 肃北| 栾川县| 鸡东县| 晋州市| 大姚县| 文登市| 长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