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久欧美,日韩精品资源,国产美女一区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易菇網-食用菌產業門戶網站
省級分站
分類網
  • 裝袋機
  • 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態 » 產業動態 » 正文

    創新食用菌發展模式,助力云貴地區精準扶貧與生態提升


    【發布日期】:2020-12-02  【來源】:中國網
    【核心提示】:食用菌具有低熱量、低脂肪、高氨基酸等特點,是國際上公認的健康食品。由于食用菌產業具有“周期短、效益好、環境友好、涉農面廣”等優勢,可將農牧業廢棄物清潔轉化、破壞立地生態修復與食用菌產業發展有機結合,以推動物流、加工、餐飲與旅游等產業的發展,從而帶動山區百姓脫貧致富和提升當地的生態環境。因此,食用菌產業可在精準扶貧與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食用菌具有低熱量、低脂肪、高氨基酸等特點,是國際上公認的健康食品。由于食用菌產業具有“周期短、效益好、環境友好、涉農面廣”等優勢,可將農牧業廢棄物清潔轉化、破壞立地生態修復與食用菌產業發展有機結合,以推動物流、加工、餐飲與旅游等產業的發展,從而帶動山區百姓脫貧致富和提升當地的生態環境。因此,食用菌產業可在精準扶貧與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自 20 世紀 80 年代實施科技扶貧工作以來,經過 30 多年的不斷探索與總結,中國科學院(簡稱“中科院”)系統地實施了“易地搬遷扶貧”“股份制扶貧”和“技術引進扶貧”等發展模式,為科技扶貧促進縣域經濟發展開辟了新途徑,作出了突出貢獻。中科院“四類機構”改革以來,在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和中科院昆明分院(以下簡稱“昆明分院”)的統一部署和領導下,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植物所”)將“典型區域特色生物產業與民生改善”作為特色研究所重點推進的服務項目之一;針對云貴食用菌產業及其在精準扶貧中存在的問題,結合自身研發基礎和優勢,創新食用菌發展模式,開展珍稀食用菌復合生態栽培與名貴野生食用菌耦合生態培育,助推云貴精準扶貧與生態提升。
      云貴食用菌產業扶貧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食用菌產業以其生產周期短、市場效益好和生態循環等優點,成為精準產業扶貧的新抓手。全國多數?。ㄗ灾螀^、直轄市)、部分地(市)和眾多的縣(縣級市、區)及鄉(鎮),都制定了與食用菌產業相關的引導和扶持政策。據統計,在全國 592 個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中,把食用菌作為主導產業的有 426 個,占比達到 72%。其中,有的主產縣食用菌收入占農戶年總收入的 40% 以上,成為各地扶貧開發和鄉村振興的“新亮點”。2017 年,貴州省將食用菌列為七大扶貧產業攻堅戰和五大優勢產業的首位,是全國對食用菌產業投入最大的省之一, 3 年內財政投入資金 50 億元,帶動建檔立卡戶 50 萬人脫貧。然而,食用菌種植屬于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需要在生產的各個環節緊密配合,且在規劃設計、設施設備、菌種生產、出菇管理、儲藏運輸等方面都有相對較高要求。目前,云貴食用菌產業扶貧中還存在一些顯著的問題與困難。
      自然資源與條件優越,但產業綜合產值低,資源開發與持續利用矛盾突出
      云貴山區氣候與植被類型多樣,溫濕條件優越,為各類食用菌的生長提供了適宜的條件。據最新報道,云南有大型真菌 2 750 余種,其中野生食用菌有 600 余種,其中在云南各地被廣為采售的有 320 余種,是名副其實的“野生食用菌王國”。依托豐富的野生食用菌資源,云貴兩省在竹蓀(Phallusspp.)、羊肚菌(Morchellaspp.)、暗褐網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等的馴化利用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在食用菌產業化發展方面,與河南、山東、福建等食用菌大省相比仍然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其中,云南的食用菌產業 70% 產值來自野生食用菌,以采售原材料為主,市場經營秩序混亂、行業標準缺乏、資源開發與持續利用矛盾突出。
      產業發展速度快,民生效應顯著,但產業結構亟待調整
      云南是全國唯一以野生食用菌為主體的食用菌產業大省。據初步統計,云南從事食用菌生產、加工和銷售的企業(含農民專業合作社)有 2 000 家左右,每年參與食用菌采集、加工、經營等工作的人員超過 500 萬;食用菌是社區發展與農戶生計的重要來源 。然而,云南人工栽培食用菌在全省食用菌產業中的占比不到 30%,遠落后于福建、山東等老牌食用菌強?。焕枚鄻拥臍夂驐l件,發展全季節腐生型食用菌栽培在云南具有較大的潛力。
      近年來,貴州食用菌產業投入與發展迅猛,并逐步形成了紅托竹蓀(P. rubrovolvatus)、冬蓀(P. dongsun)、茯苓(Macrohyporia cocos)等地方品牌與特色種類,在精準扶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貴州食用菌主產品種與結構過于單一,多為香菇(Lentinula edodes)、木耳(Auriculariaspp.)和竹蓀等木腐菌,用于木腐菌生產的闊葉木材砍伐對周邊植被與生態構成了一定的威脅,而草腐菌發展不足,野生食用菌(以共生型食用菌為主)不成規模,產業結構亟待調整。
      缺乏科技支撐與發展規劃,品牌效益不足,產業發展得不到支撐與保障
      目前,云貴食用菌及其配套產業仍然存在著缺乏長期科學規劃、科技支撐不足、少龍頭企業與自主品牌等問題。在新品種選育、珍稀食用菌栽培、菌根型食用菌培育、采后保鮮貯藏與產品加工等方面缺乏針對性的研發與布局。在精準扶貧過程中,存在著現有條件與任務目標不夠匹配,政府部門、企業(合作社)、農戶聯動機制有待優化提升,以及規模過快擴張引發企業經營困難等問題。食用菌保鮮加工技術落后,產品系列單一、附加值低、產業規模小,無法對農牧業、物流、加工、餐飲等產業形成帶動效應 。
      食用菌復合生態栽培(培育)與精準扶貧
      本文對近年來昆明植物所在云貴開展的科技扶貧工作中食用菌領域取得的成效進行回顧,總結成功經驗,探索新形勢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現路徑,繼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
      示范推廣食用菌復合生態栽培,助力服務云貴山區精準扶貧
      發揮云貴山地氣候與資源優勢,結合當地主要農業模式和自然條件,在田間和林中進行珍稀腐生型食用菌的生態栽培,生產出的食用菌接近于自然生長的狀態。該栽培方式量體裁衣、就地取材,選擇低成本、易管理和高產值的種類,如大球蓋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竹蓀、羊肚菌等,在適宜的區域進行示范推廣。同時,出菇后殘留在土壤中的基質,可顯著改良、提升土壤結構與肥力,在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的同時提高作物產量與品質,發揮食用菌產業高值高效、環境友好等優勢。
      昆明植物所通過農業的輪作、套作與間作,研發完善、示范推廣了食用菌-農田(水稻、玉米、蔬菜)輪作、食用菌-經果林(果樹、茶樹、核桃林)套作、食用菌-天然林(針葉林、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間作等模式(圖 1 )。其中,果樹-大球蓋菇套作,每畝可采收大球蓋菇 1 500—2 000 千克(鮮品),為種植戶額外增收 4 000—5 000 元。在大棚內,通過羊肚菌與蔬菜等農作物輪作,創新性地實現了四季高效栽培,單季每畝純收入達 8 000 元以上。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每 5 畝大球蓋菇種植面積,可穩定用工 2 人,臨時用工 2 人,帶動用工 1 人,相當于解決當地一個家庭( 5 個勞動力)的脫貧致富問題,從而在解決老人、婦女和兒童等農村留守人員的就業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中科院及昆明分院以對口扶貧縣——貴州水城縣和云南瀾滄縣為試點,開展食用菌復合生態栽培的示范推廣工作。目前,已在云南省怒江州、保山市、麗江市、大理州、楚雄州、昆明市、曲靖市、昭通市、紅河州、普洱市等地,以及貴州省六盤水市、黔東南州和貴陽市等地進行了示范推廣;技術輻射帶動四川、陜西、甘肅、新疆、山東、黑龍江、內蒙古等省份。2015 年至今,已累計示范推廣面積 2 萬余畝,總產值超過 2.5 億元,為企業和農戶增收 7 000 余萬元,帶動近 3 000 戶農戶脫貧,培訓 6 000 余人次,帶動就業 3 萬余人次。成果的示范推廣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培育名貴野生食用菌,創新示范生態治理與林業可持續發展模式
      許多名貴野生食用菌(菌根菌)與樹木(如松樹、櫟樹)為互惠共生關系:菌根菌能顯著促進樹木的生長,提高其抗逆性(如抗干旱、耐貧瘠等);樹木則為野生菌的生長提供所需碳水化合物。昆明植物所利用該共生關系,因地制宜,選取相應的共生樹木和名貴野生食用菌種類(如松露、乳菇等),在野外通過菌根化苗木種植和粗放管理,來實現該類食用菌的耦合生態培育,產出的食用菌與野生的無異。該模式結合植樹造林,一次性種植菌根化苗木,3—5 年苗木初長成時,樹下即開始產出野生食用菌,此后可連續收獲 20—30 年;該模式對土壤條件要求低,是退化生境(如石漠化、采石區、退耕還林地等)植樹造林和生態修復中不可多得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圖 2 )。
      近年來,昆明植物所針對名貴野生食用菌生態培育,集中進行了菌種(菌株)引種選育、植物根系定向調控、大規模菌根化育苗和種植園管理等關鍵技術的創新、集成與示范。目前,已成功突破了 7 種松露——法國黑孢塊菌(——法國黑孢塊菌(Tuber melanosporum)、波氏塊菌(T. borchi)、印度塊菌(T. indicum)、中國夏塊菌(T. sinoaestivum)、攀枝花塊菌(T. panzhihuanense)、假喜馬拉雅塊菌(T. pseudohimalayense)、梨園塊菌(T. liyuanum)和 4 種乳菇——松乳菇(——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紅汁乳菇(L. hatsudake)、橙黃乳菇(L. akahatsu)、靚麗乳菇(L. vividus)的菌根快速合成和菌根苗規模化生產等關鍵技術。
      目前,該模式正通過“政府+科研平臺+公司(合作社)”的模式進行試驗示范,已在云南省(怒江州、保山市、玉溪市、昭通市、大理州、昆明市等)、貴州?。P水市、黔東南州、安順市、貴陽市等)建立示范種植園 16 個;同時,還在四川、廣西、湖北、湖南、甘肅、新疆、山東和北京等省份建立種植園 10 個,總面積 520 余畝。其中,在貴州省將該技術應用到石漠化治理中,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中華松露 3 年出菇和此后連續產出的目標,為產業的進一步培育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該模式可以有效促進植被恢復,減緩地表水土流失,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效益雙豐收,是一種適宜在喀斯特地區、岱崮地貌等貧困山區發展的新路徑。
      加強食用菌產業的平臺與人才隊伍建設
      昆明植物所積極推動食用菌創新平臺與人才隊伍建設。2019 年,在云南省科技廳的支持下,籌建應用基礎研究平臺——云南省真菌多樣性與綠色發展重點實驗室;并與西南林業大學共建應用技術研究平臺——應用真菌研究所。2020 年,在貴州省科技廳支持下,籌建開發利用平臺——貴州省食用菌產業技術研究院。啟動收集保藏平臺——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大型真菌庫建設。同時,根據中科院扶貧工作部署,與貴州水城縣共建了食用菌實訓基地、中試基地和專家工作站等企業平臺,為食用菌產業扶貧提供平臺與技術保障。
      近 5 年來,在國家外國專家局引才引智項目、中科院國際人才計劃(PIFI)項目和云南省高端外國專家項目等支持下,昆明植物所與新西蘭、澳大利亞、法國、墨西哥和西班牙等國家的知名同行專家開展長期合作與人員交流,培養、引進了一批青年科技人才。通過對外國際合作與交流、對內“傳幫帶”培養,組建了一支在國際外生菌根研究領域具有較高影響力的中青年研究隊伍,逐步支撐我國在野生食用菌可持續發展中的科技需求,助力云貴精準扶貧與生態提升。
      云貴地區食用菌產業扶貧與發展下一步計劃
      昆明植物所將面向國家及地方在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要求,以中科院在云南昭通市和貴州水城縣的掛鉤扶貧點為抓手,與地方政府和龍頭企業密切配合,加強食用菌種質資源的收集保藏與馴化利用;優化完善食用菌生態培育(栽培)體系,促進農林牧業可持續發展;推動食用菌健康產品開發,探索旅游與鄉村發展新模式。同時,加強與地方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建設技術人才培養與培訓體系,服務產業技術示范推廣。
      加強種質資源收集保藏與馴化利用。依托建設中的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大型真菌庫,對我國大型真菌資源進行系統地調查評價與收集保藏,對較具生態與經濟價值的食用菌進行優先收集與馴化利用,構建中國常見食用菌精準鑒別分子指紋體系,從而為云貴食用菌產業提供種質保障。
      優化完善食用菌生態培育(栽培)體系。根據云貴在石漠化生態修復、長江中上游綠色屏障建設和農林牧業發展方面的科技需求,不斷優化完善現有的食用菌生態培育(栽培)體系,示范推廣以“藥用菌-松樹-共生菌”為代表的林業可持續發展模式、以“共生菌-生態林”為代表的石漠化治理產業化模式和以“草業-畜牧-草腐菌”為代表的草牧業循環發展模式。
      開發健康產品,探索旅游與鄉村發展新模式。發揮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平臺優勢,進行食用菌功能功效成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膳食補充劑、健康產品與生物醫藥等的開發。借鑒國際食用菌旅游(如歐洲松露旅游)與社區發展的經驗,科技支撐地方政府:整合各地已有的食用菌“文化節”,發展以食用菌采摘、美食、康生為主題的旅游小鎮、特色街區和農莊等,傳播“一葷一素一菇”膳食健康新理念,推動消費升級;依托規劃中的國家植物博物館-大型真菌博物館,整合昆明的野生食用菌貿易市場,打造以科研、科普和貿易于一體的“國際野生食用菌中心”,整體提升野生食用菌的國際影響力與產業鏈水平。(作者:于富強、張鵬、王改變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程安云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黃偉 西南林業大學—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聯合應用真菌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院刊》)
     
    關鍵詞: 食用菌 精準扶貧
     
    [ 動態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動態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本站  |  發展歷程  |  顧問團隊  |  會員入會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聯系我們  |  隱私政策  |  使用協議  |  信息規范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  |  鄂ICP備20002293號-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祥县| 昌都县| 阿巴嘎旗| 城步| 平凉市| 南投县| 延安市| 平江县| 沈阳市| 宣武区| 牟定县| 和顺县| 波密县| 陈巴尔虎旗| 建水县| 东辽县| 宁都县| 临泽县| 司法| 东光县| 修文县| 克拉玛依市| 赣榆县| 安达市| 如东县| 太仆寺旗| 闻喜县| 江城| 西城区| 柯坪县| 阆中市| 长沙县| 土默特左旗| 闸北区| 体育| 丹江口市| 达拉特旗| 蒙山县| 泰和县| 冕宁县| 吴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