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在第七個“國家扶貧日”之際,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表彰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其中,來自食用菌行業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張金霞、山西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常明昌、河北省阜平縣食用菌專家組組長侯桂森獲創新獎。
張金霞
女,漢族,65歲,九三學社社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
主要事跡
張金霞從事食用菌科研40多年、產業科技扶貧33年。育成食用菌新品種19個,在全國推廣應用。積極參與國家食用菌產業規劃和菌種法規政策的制定,常年奔波在產業扶貧第一線,足跡遍布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燕山—太行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大興安嶺南麓山區等連片特困地區,甘肅省舟曲縣、四川省雅江縣、西藏自治區亞東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等40余個深度貧困縣。建立了“首席+團隊+縣主管干部+技術經濟明白人”聯合扶貧攻堅模式。為主產縣制訂發展規劃、提供政策建議、設計技術模式,建立研發基地,送菌種、送技術、做培訓,指導食用菌生產,在河北省承德市、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貴州省畢節市等地產業扶貧成效顯著。
常明昌
男,漢族,57歲,九三學社社員,山西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主要事跡
35年來,常明昌致力于教學、科研、成果轉化和科技扶貧,發表論文216篇,出版著作12部,培育新品種2個,授權專利6件,創立黃土高原代料栽培香菇新模式,完成技術標準19項,建立省食用菌產業標準體系,承擔26項國家省級項目,3項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40多個縣進行科技扶貧,培訓農民4萬多人次,推廣優良品種300多個,帶動3萬多農戶脫貧致富,經濟效益約36億元。探索出從庭院技術到產業化技術再到工廠化技術的產業扶貧模式,僅香菇栽培技術推廣就在臨縣、廣靈縣等形成5個產值過億元的基地縣。他的先進事跡入選科技部匯編出版的《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科技扶貧100個典型案例》。
侯桂森
男,漢族,65歲,群眾,河北省阜平縣食用菌專家組組長。
主要事跡
2015年9月,侯桂森受聘成為河北省阜平縣食用菌發展專家組組長、太行山食用菌研究院院長。致力于科技扶貧30余年,探索出一條發展食用菌產業扶貧新路徑。常年扎根太行山區,把100多項新科技、新成果引入阜平縣,通過制定科學規劃、創立發展新模式、解決技術瓶頸問題,阜平縣食用菌產業從零起步發展至今已覆蓋全縣13個鄉鎮140個行政村(全縣有209個行政村),建起菌棒基地6個、高標準產業園98個、出菇棚室4610棟,年栽培香菇黑木耳7500萬棒,年產鮮品菇耳5.5萬噸,實現產值9億元,群眾增收2.55億元。
據了解,為表彰先進、樹立典型,弘揚脫貧攻堅精神,匯聚決戰決勝磅礴偉力,經嚴格評選,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還授予了丁建華等25名同志“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稱號,授予王小權等24名同志“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稱號,授予馬明哲等25名同志“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奉獻獎”稱號,授予馬樹友等25名同志“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稱號,授予北京尤邁慈善基金會等49個單位“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稱號。

女,漢族,65歲,九三學社社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
主要事跡
張金霞從事食用菌科研40多年、產業科技扶貧33年。育成食用菌新品種19個,在全國推廣應用。積極參與國家食用菌產業規劃和菌種法規政策的制定,常年奔波在產業扶貧第一線,足跡遍布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燕山—太行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大興安嶺南麓山區等連片特困地區,甘肅省舟曲縣、四川省雅江縣、西藏自治區亞東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等40余個深度貧困縣。建立了“首席+團隊+縣主管干部+技術經濟明白人”聯合扶貧攻堅模式。為主產縣制訂發展規劃、提供政策建議、設計技術模式,建立研發基地,送菌種、送技術、做培訓,指導食用菌生產,在河北省承德市、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貴州省畢節市等地產業扶貧成效顯著。

男,漢族,57歲,九三學社社員,山西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主要事跡
35年來,常明昌致力于教學、科研、成果轉化和科技扶貧,發表論文216篇,出版著作12部,培育新品種2個,授權專利6件,創立黃土高原代料栽培香菇新模式,完成技術標準19項,建立省食用菌產業標準體系,承擔26項國家省級項目,3項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40多個縣進行科技扶貧,培訓農民4萬多人次,推廣優良品種300多個,帶動3萬多農戶脫貧致富,經濟效益約36億元。探索出從庭院技術到產業化技術再到工廠化技術的產業扶貧模式,僅香菇栽培技術推廣就在臨縣、廣靈縣等形成5個產值過億元的基地縣。他的先進事跡入選科技部匯編出版的《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科技扶貧100個典型案例》。

男,漢族,65歲,群眾,河北省阜平縣食用菌專家組組長。
主要事跡
2015年9月,侯桂森受聘成為河北省阜平縣食用菌發展專家組組長、太行山食用菌研究院院長。致力于科技扶貧30余年,探索出一條發展食用菌產業扶貧新路徑。常年扎根太行山區,把100多項新科技、新成果引入阜平縣,通過制定科學規劃、創立發展新模式、解決技術瓶頸問題,阜平縣食用菌產業從零起步發展至今已覆蓋全縣13個鄉鎮140個行政村(全縣有209個行政村),建起菌棒基地6個、高標準產業園98個、出菇棚室4610棟,年栽培香菇黑木耳7500萬棒,年產鮮品菇耳5.5萬噸,實現產值9億元,群眾增收2.55億元。
據了解,為表彰先進、樹立典型,弘揚脫貧攻堅精神,匯聚決戰決勝磅礴偉力,經嚴格評選,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還授予了丁建華等25名同志“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稱號,授予王小權等24名同志“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稱號,授予馬明哲等25名同志“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奉獻獎”稱號,授予馬樹友等25名同志“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稱號,授予北京尤邁慈善基金會等49個單位“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