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生露、露生霧、霧生耳。獨特的地理和氣候,孕育出有“耳中極品·菌中之冠”美譽的通江銀耳。但正因為名號太響,跟風造假者眾,市場上出現不少冒牌“通江銀耳”,消費者真假難辨。通江銀耳的產能,能否滿足龐大的市場需求?通江縣在品牌保護方面有哪些舉措和成果?7月20日,通江縣召開的“通江銀耳”產業發展暨商標專用權保護新聞發布會上,就這些市場普遍關心的問題給予了回應。
7月18日上午10時,中國通江銀耳交易展示中心正式鳴鑼開市。
二月“砍山”,三月架曬鉆孔點種,四月、五月發菌,六月排堂,進入7月,通江縣陳河鎮古林銀耳基地的耳堂內,一朵朵潔白如雪的銀耳花逐漸綻放。在通江,類似銀耳生產基地遍布全境,生產出的“通江銀耳”,將通過交易中心或其他渠道進入海內外市場。
據了解,為做大做強銀耳產業,通江縣成立了通江銀耳(食用菌)產業推進工作組,在2017年提出“一年止滑回升、三年實現倍增、五年穩步提升”的銀耳產業發展總體目標。通過科技攻關、創新構建產業體系,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能穩步提升。目前,全縣已形成小通江河流域銀耳產業帶、通江銀耳文化博覽園、通江銀耳現代農業產業園、周子坪食用菌萬畝示范區、諾水河食用菌萬畝示范區、梓潼食用菌萬畝示范區、陳河銀耳萬畝示范區、涪陽銀耳萬畝示范區的“一帶兩園五區”產業空間構架。培育農民合作社80余家、家庭農場20個、菌種生產廠10 家、省級龍頭企業5家。2020年,全縣銀耳用種量達152萬袋,精品銀耳干品預計可達390噸。全縣食用菌生產總規模達到3.5億袋,預計全年食用菌生產總值達15億元,實現綜合產值30億元。

打“李鬼”
聯合執法 查處8起侵權案
“李逵”、“李鬼”難分,是一直困擾消費者的難題。
為避免“通江銀耳”這塊金字招牌蒙塵,多年來,通江縣一直與假冒偽劣作斗爭。打假維權,是通江銀耳產業振興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
“違法現象主要變現為假冒產地、假冒品牌、自制包裝、參雜參加、侵權商標等。”通江縣市場監管局副局長劉朝江介紹。近年來,通過省市聯動、市縣聯動、縣區聯動、部門聯動等方式,打假力度不斷增強,受到消費者歡迎。
今年,該縣組建了聯合執法小組,針對銀耳菌種生產經營、銀耳原產地產品流通等領域,開展為期兩年的通江銀耳商標專用權“雙隨機、一公開”綜合執法檢查活動。截至目前,共排查成都、重慶等地銀耳經銷商253家,檢查縣內“通江銀耳”經銷商463家,現場查扣涉嫌侵犯“通江銀耳”商標專用權銀耳590袋,共計105公斤,查扣“通江銀耳”外包裝袋2354個,查處涉嫌侵犯“通江銀耳”商標專用權案件8件,立案查出13件,銷毀假劣通江銀耳和侵權商標包裝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