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肚菌長的肥美,獼猴桃樹也開始發新芽了!”3月下旬,春暖花開,羊肚菌進入采摘旺季。重慶文理學院“獼猴桃產業技術創新創業團隊”帶頭人唐建民副教授來到重慶市黔江區中塘鄉,查看該校承擔的魯渝科技協作項目“黔江獼猴桃‘果-菌-肥’循環生產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試驗情況后,確認試驗成功。
獼猴桃維生素C含量豐富,營養價值高,素有“果中之王”之美譽;羊肚菌是一種珍稀的食用菌和藥用菌,富含人體所需的18種氨基酸,被譽為“菌中之王”、“素中之葷”。獼猴桃每年11月中下旬落葉休眠,次年3月上旬萌發新梢,全年生產空檔期超過4個月。若能在獼猴桃果樹下種植羊肚菌,開展果園錯季套作栽培,既能大幅提高土地利用率,又能提高單位面積的生產效益。
黔江區為實現多產業發展帶動農民脫貧增收,近年來,開始大力發展羊肚菌種植產業。隨著產業的壯大發展,發現種植過程中產生的菌渣非常容易發霉變質,霉菌孢子不僅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還不利于菌渣還田造肥。如何消納利用這些菌渣成為了科技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2019年,唐建民副教授作為科技特派員,在他的帶領下,采用“政府+高校+龍頭企業+農戶”的種植推廣模式,與煙臺大學、重慶三磊田甜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單位開展跨區域科技創新合作,在黔江區中塘鄉開展“果-菌-肥”循環生產試驗。
項目負責人重慶文理學院副教授廖欽洪介紹,在獼猴桃冬季修剪完成后,即利用果園棚架設施條件,在獼猴桃果樹下開始種植羊肚菌。預計羊肚菌在4月采摘完成后,產生的營養袋菌渣將通過高溫限氧裂解技術開發成為菌渣生物炭,并按一定比例與有機肥料反應、混合、擠壓、成型,制備成可改良果園土壤質量、保水保肥的獼猴桃專用炭基肥,實現菌渣資源的生態循環綜合利用。目前,該技術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
“黔江區‘果-菌-肥’循環生產模式正在成為新興產業中的新增長點。”重慶三磊田甜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彭文平介紹,目前,在公司的帶動下,當地開展錯季套作試驗示范近100畝,惠及200余名村民,一畝地收益預計在2萬元左右,解決了務工貧困戶50余人,務工收入每天100元左右,確保了疫情期間貧困戶脫貧且不返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