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份是赤松茸產菇高峰期,貴州仁懷市大壩鎮簸箕壩村的350畝赤松茸喜獲豐收,每日出產鮮菇2萬多斤。當地通過鮮菇銷售、深加工等途徑,確保菌菇產得出、賣得好,群眾能夠穩定增收。
在仁懷市大壩鎮簸箕壩村赤松茸種植基地里,谷殼鋪成的“溫床”上面,一顆顆赤松茸正悄悄地探出圓圓的腦袋、紅紅的菌帽、白色的菌柱茁壯生長著,東一簇、西一叢,如雨后春筍般破草而出,長勢十分喜人。村民們正小心翼翼地進行采摘。仁懷市大壩鎮簸箕壩村村民李貴群說:“早上八點鐘上班,一天采摘蘑菇大概五六百斤,一天收入有一百五六十元錢。”

自2018年開始,大壩鎮簸箕壩村利用高粱基地輪作方式進行赤松茸的栽培種植,目前種植350余畝,每天用工在100人左右,為當地群眾就業增收探索出一條新路子。據仁懷市農投公司食用菌項目負責人鐘杰介紹,現在大球蓋菇已經進入盛產期,現在每天能夠產2萬-3萬斤,預計能夠采到5月初,總產量大概在120萬-150萬斤左右。
為了保證菌菇的銷售,該村利用閑置學校作為場地進行再加工。鐘杰告訴記者,采摘回來的菌菇進行分級、分揀將最優質的菌菇包裝后配送到各生鮮超市,剩余部分以訂單銷售的方式通過蒸煮、腌制等工序加工成鹽水菇,或通過切片、烘烤加工成菌干,多渠道保證大球蓋菇產得出、銷得好。
據悉,大壩鎮簸箕壩村食用菌種植產業項目,采用“公司+農戶+合作社”的利益聯結機制,依托有機高粱種植示范基地輪作種植,覆蓋全村農戶732戶3286人,其中貧困群眾126戶408人。預計畝產可達2500斤以上,每畝收入2.5萬余元,整個種植采摘期預計可發放務工工資200余萬元。(攝影/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