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各級黨委和政府領導下,食用菌行業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高質量發展,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中作用突出,市場和消費繼續保持平穩增長。
據中國食用菌協會對全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含西藏、寧夏、青海、海南和港澳臺等省區)的統計調查(與2017年調查的省份相同),2018年全國食用菌總產量3842.04萬噸(鮮品,下同),比2017年3712萬噸增長了3.5%,2018年產值2937.37億元,比2017年2721.92億元增長7.92%。
從全國食用菌產量分布情況來看,總產量在100萬噸以上的有12個省:河南省(530.43萬噸)、福建省(418.66萬噸)、山東省(344.69萬噸)、黑龍江省(334.36萬噸)、河北省(302.01萬噸)、吉林省(238.6萬噸)、江蘇省(219.12萬噸)、四川省(213.42萬噸)、廣西自治區(140.06萬噸)、湖北省(131.56萬噸)、江西省(129.31萬噸)、陜西省(125.83萬噸)、遼寧省(112.65萬噸),比2017年增加1個省份。產量50萬噸以上、100萬噸以下的有: 廣東省、湖南省、貴州省、浙江省、內蒙古自治區、安徽省、云南省等7個省(區)。
河南省食用菌產業穩步發展,在全省脫貧攻堅進入關鍵時期,產業加快發展,部分地(市)產業發展質量明顯提升。2018年,全省食用菌各類品種折合袋數超過50億袋,產量較2017年520萬噸增長2%,產值較2017年380億元增長3%。主要特點表現為:一是主要栽培品種集中度更加明顯,香菇、平菇、雙孢蘑菇等3個品種成為主栽品種。香菇產量288.8萬噸,占全部產量的54.45%。平菇產量首次突破百萬噸,達到111萬噸,占全部產量的20.9%。雙孢蘑菇產量45.7萬噸。三大品種產量445.5萬噸,占全部產量的83.99%。二是優勢產區規模進一步擴大。全省生產雖然普及面廣,但是仍以優勢產區為主,香菇以豫西、豫西南、豫南為主,南陽市、洛陽市、三門峽市、駐馬店市香菇產量占70%以上。雙孢蘑菇以商丘市、濮陽市為主。平菇作為全省食用菌產業的“發家品種”,普及面較廣,新鄉市的輝縣市、濮陽市的清豐縣規模較大。三是規模化生產成為發展主流,年生產20萬袋以上的菌包廠占60%以上。工廠化生產企業逐漸增加,除金針菇、杏鮑菇、蟹味菇等品種,平菇、雙孢蘑菇工廠化不斷增加。香菇菌棒工廠化快速崛起。四是產業發展質量和規模明顯提升,如盧氏縣信念集團建成大型香菇菌棒工廠化生產基地,年產香菇菌棒2000萬袋。湯陰縣眾興菌業建成大型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基地,日產鮮菇60噸。許昌市、西峽縣、泌陽縣建成一批加工型企業,加工品種不斷增加。出口數量快速增長,產業從業人員數量同步增加,一批回鄉創業能人涉足食用菌生產加工。政府關注和支持力度加大,技術隊伍壯大,研發能力提升。
福建省2018年食用菌產量418萬噸,產值216億元,與2017年408萬噸、196億元相比,產量增長2.45%,產值增長10.2%。省委省政府將食用菌列入十大千億產業之一,現代食用菌產業園建設如火如荼,種類結構不斷優化,規模化生產、區域化布局正持續推進。長根菇、羊肚菌、大球蓋菇、玉木耳等效益較高的珍稀菇類生產規模增長較快。香菇、平菇類、黑木耳、杏鮑菇、茶薪菇、竹蓀、繡球菌等品種也逐步增多。
從增長幅度看,與2017年相比,廣西壯族自治區增長66.26%、貴州省增長45.01%、廣東省增長22.73%、甘肅省增長14.22%、湖北省增長13.61%、山西省增長9.19%、云南省增長7.55%、浙江省增長6.74%、遼寧省增長4.59%、四川省增長3.83%、吉林省增長3.68%、陜西省增長3.63%、河北省增長3.46%、黑龍江省增長3.09%、福建省增長2.43%、河南省增長2.18%、湖南省增長1.95%、江西省增長1.68%、內蒙古自治區增長0.53%、重慶市增長0.36%、天津市增長0.33%。
廣西壯族自治區通過開展調研督查、培訓指導、示范推廣和項目推動等一系列措施,食用菌產業漸成各地培育的優勢特色產業,助農脫貧增收的重要助推器。2018年度,隨著對秀珍菇順季及反季栽培技術的提升,以及廣東及本地市場擴大,產量增長明顯。黑木耳產區氣候條件有利,單位產量提升。消費者健康養生理念增強帶動了竹蓀、茯苓等珍稀食藥用菌的市場需求,激發了生產擴張。
貴州省食用菌產業作為全省重點扶貧產業,近年來強勢推動。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獨特的氣候條件和豐富的野生資源等優勢,產業快速發展。全省生產經營主體近370家:企業100家、合作社143家、大戶127戶,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28家(其中:省級6家、市<州>級22家)。2016年約5億棒,年產量28萬噸,年產值30億元;2017年約10.9億棒,年產量57萬噸,產值56億元;2018年約20.3億棒,年產量82.35萬噸,產值101.5億元。2017年、2018年的產量分別比上一年增長103%和44%。
廣東省食用菌價格有明顯提高,產業有增長趨勢,其中有跟隨其他食品價格上漲的因素。草菇價格上漲幅度較大,帶動產量增長。黑木耳、姬松茸、灰樹花、銀耳等品種本地生產漸多。環保政策對產業的擴大生產存在一定影響。
甘肅省食用菌年總產量較2017年穩中有升。增幅較大品種主要為羊肚菌和香菇,成為一些區域脫貧攻堅的主要產業。羊肚菌由2017年300畝增加到1500畝;香菇由2015年的3000萬袋,2017年的4600萬袋,增加到2018年的5000多萬袋。
浙江省食用菌生產增長。一是注重優化品種結構,全省四大菇種——香菇、黑木耳、金針菇和雙孢蘑菇的生產規模出現分化趨勢:金針菇生產呈現恢復性增長,規模和產值都有所增長;香菇、黑木耳的生產規模、產量和產值均下降;雙孢蘑菇自然栽培受到工廠化沖擊,生產規模大幅降低,由于工廠菇價格和單產都較高,表現為規模下降產值上漲。與此同時,全省特色食(藥)用菌發展勢頭良好,灰樹花、秀珍菇和桑黃生產效益較好,秀珍菇、杏鮑菇與海鮮菇逐漸進入平穩發展期。二是工廠化生產漸入佳境。雙孢菇、金針菇、杏鮑菇和海鮮菇等工廠化生產已經成為新趨勢,香菇工廠化生產已出現萌芽,未來有擴大趨勢。全省共有工廠化企業58家,年生產能力6.64萬噸,同比增長7.92%。三是生產成本穩中有降。各市、縣原材料價格差異較大,總體上,棉籽殼同上年相比價格有所下降;麩皮和木屑價格穩定,與上年基本持平。菌種和人工費用均與上年基本持平。
內蒙古在發展生態經濟、恢復草原和森林生態、產業結構調整中,因地制宜的加強了食用菌產業培育,加大了科技支持和實用技術培訓。區科協組織的全區“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專家旗縣行”、科技廳組織的“萬名專家下基層活動”、農牧業廳組織了《基層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班》、呼和浩特市科技創新創業協會組織了農牧業技術培訓、赤峰市組織了經濟作物高質量發展助推產業扶貧技術培訓班。呼和浩特市草原綜合服務輕騎兵第五工作隊、赤峰市和呼倫貝爾市的產業扶貧都把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列為科普活動和農牧民技能鞏固提升的內容之一,促進了產業快速發展。
重慶市以提質增效為目標,堅持科技引領產業發展,積極探索發展新模式,著力推進“三產融合”發展,進一步優化了產業結構。2018年工廠化品種(金針菇、杏鮑菇、真姬菇)對總產量的貢獻率為11.9%,比上年增加10.7%;對總產值的貢獻率為10.6%,比上年增加9.7%。平菇、香菇、秀珍菇、茶樹菇、雙孢菇、雞腿菇、段木黑木耳等主栽品種,總產量增加,價格比上年穩中略升。主城區域及壁山、永川、江津等周邊區縣和武隆、石柱等避暑旅游區域為平菇主要產地。香菇栽培技術水平提升,較上年新增產值約1.8億元,增幅30%。高溫季秀珍菇可以調劑外地市場供應,產品質量優良,發展潛力較大。珍稀類食用菌對總產量、總產值的貢獻率分別為1.4%、8.4%,羊肚菌是重點發展的珍稀類品種,2018年栽培面積6032畝,實現產值1.59億元;烏天麻是重點發展藥用菌品種之一,云陽烏天麻獲中國地理標志保護,2018年產量產值雙增。減少的品種主要有毛木耳、黑木耳、茯苓、北蟲草等,毛木耳、黑木耳,受市場限制,主城區生產嚴重萎縮。茯苓由于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發展后勁明顯不足,北碚、巴南北蟲草生產企業因市場原因已停產。
黑龍江省2018年產量最高的依然是黑木耳,314.57萬噸,占全省食用菌總產量的94.08%。產量繼續增加,各地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力度,支持菌包廠的建立,拜泉、海倫、樺楠等地相繼建立了大型黑木耳菌包廠。菌包廠周邊地區黑木耳栽培規模相應擴大,種植戶數量增加。各地扶貧項目新增食用菌項目,一些貧困戶加入到黑木耳種植行列。省食用菌協會組織各級食用菌協會,開展了食用菌生產技術培訓,大面積推廣了黑木耳小孔栽培、春耳秋管、棚室吊袋、替代料栽培等先進實用技術,有效地提高了菌農科技素質和栽培水平,單產提高明顯,由于受氣候原因等影響,品質有所下降,價格總體不高。平菇和滑子菇,產量分別為11.44萬噸和3.31萬噸。其他小品種產量有所增加,滑子菇和猴頭產量增長,受猴頭菇養胃功效宣傳影響,鮮品銷售增長明顯。
吉林省黑木耳產量比上年有所增加,扶貧政策支持力度繼續加大。隨著外省香菇數量增多,大量鮮菇涌入,本省香菇價格下跌,挫傷了種菇者的積極性,香菇產量繼續下降。平菇市場較為穩定,種植量略有上升。靈芝、銀耳、桑黃、大球蓋菇等珍稀品種發展加快,產量有所增加。
2018年食用菌產量下降的有6個省(區、市),其中江蘇省-0.47%、北京市-2.81%、新疆自治區-9.16%、上海市-9.49%、山東省-12.29%、安徽省-29.66%。
山東省2018年產量344萬噸,產值215億元,與2017年393萬噸、264億元相比,產量下降12%,產值下降18%,同時,效益穩中有升。從區域來看,優勢區域更為集中,濟寧、德州、聊城3個地區產量有所增加,濟寧、聊城、菏澤、臨沂4個地區產值有所提高。其他地區產量、產值都有所下降,主要原因:一是隨著菌包生產專業化,香菇、黑木耳、平菇等菌包大量供應至中西部省份或出口,產量隨之轉移,表現為全省產量降幅較大。二是長根菇、大球蓋菇、玉木耳等珍稀菇類發展迅速,并逐步實現規模化生產,品種結構繼續優化,但規模相對較小,對總體產量增幅影響較小。其他品種降幅較大,對總產量影響明顯。三是受環境綜合治理政策持續影響,燃煤鍋爐不允許使用,部分基地、企業停產或轉移。
安徽省較2017年產量、產值有較大下滑,一是市場調節,農戶自覺進行種植結構調整,眾多散戶、家庭農場和合作社不再種植大路菇類,改為藥用菌、中藥材及精品水果、蔬菜等高效經濟作物。靈芝、桑黃、天麻、茯苓等發展穩中有升,勢頭不錯。蟬花蟲草、猴菇等食用菌精粉工廠化生產加快。二是調查統計方法和口徑有所調整并細化,對產量數據有一定影響。
從產值情況看,2018年產值超過100億元的有:河南省、河北省、福建省、山東省、黑龍江省、吉林省、江蘇省、云南省、四川省、湖北省、江西省等11個省(區),比上年增加1個省份。超過50億元的有:廣東省、貴州省、陜西省、遼寧省、廣西自治區、湖南省、浙江省等7個省(區)。
按品種統計,產量過100萬噸的依次是:香菇(1043.12萬噸)、黑木耳(674.03萬噸)、平菇(642.82萬噸)、雙孢蘑菇(307.49萬噸)、金針菇(257.56萬噸)、杏鮑菇(195.64萬噸)和毛木耳(189.85萬噸)。排在前7位的品種總產量占全年全國食用菌總產量的51.89%,是我國食用菌生產的常規主品種。2018年產量在99-20萬噸的品種依次是茶薪菇、滑菇、銀耳、真姬菇、秀珍菇、草菇等6個品種。
香菇依然是2018年產量最大的品種,比上年增加32.99萬噸,增長3%。其中,河南省288.86萬噸,占全國香菇年產量的28.33%。
黑木耳為第二大品種,產量較上年減少10.35%。其中,黑龍江省314.57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47.2%;吉林省161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24.15%。
平菇為第三大品種,產量比上年增加18%。其中,山東省115.30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17.89%;河南省111.16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17.24%。
2018年產量增加的有17個品種:榆黃菇(613%)、羊肚菌(144.77%)、大球蓋菇(96.92%)、杏鮑菇(22.49%)、靈芝(22.12%)、平菇(17.65%)、茶薪菇(13.98%)、北蟲草(13.57%)、毛木耳(12.58%)、天麻(9.69%)、灰樹花(8.95%)、茯苓/豬苓(8.13%)、雙孢蘑菇(6.21%)、香菇(5.74%)、紅椎菌(5.07%)、牛肝菌(4.32%)、金針菇(3.89%)。
2018年產量減少的有14個品種:姬松茸(-1.86%)、其他菇(-2.04%)、銀耳(-3.18%)、松茸(-4.75%)、竹蓀(-5.89%)、黑木耳(-10.35%)、滑菇(-13.90%)、草菇(-15.43%)、秀珍菇(-18.08%)、白靈菇(-19.25%)、雞腿菇(-21.42%)、真姬菇(-30.91%)、猴頭菇(-31.46%)、金福菇(-71.14%)。
據商務部統計,2018年,我國出口香菇(干品,下同)153,961.8噸,同比增長5. 5%,金額231,955.4萬美元,同比增長13.6%,平均單價15,065.8 美元/噸,同比增長7.7%。其中,對亞洲出口145,991.8噸,同比增長6.0%,金額223,950.0萬美元,同比增長14.4%,平均單價15 ,339.9美元/噸,同比增長7.9%;對非洲出口香菇數量145.6噸,同比增長186.4%,金額255.8萬美元,同比增長163.4%,平均單價1 7,568.6美元/噸,同比下降8.0%;對歐洲出口1,282.5噸 ,同比下降1.3%,金額為1,595.2萬美元,同比下降0.1%,平均單價12,438.3美元/噸,同比增長1.2%;對南美洲出口211.4 噸,同比下降17.6%,金額322.4萬美元,同比下降16.1%,平均單價15,250.3美元/噸,同比增長1.8%;對北美洲出口5,7 48.7噸,同比下降3.2%,金額為5,116.7萬美元,同比下降8.1%,平均單價8,900.6美元/噸,同比下降5.1%;對大洋洲出口581.8噸,同比下降2.2%,金額為715.4萬美元,同比增長5.1%,平均單價為12,296.1美元/噸,同比增長7.4%。
2018年,自中國進口香菇的國家和地區中,按金額排名,第一位是越南,52,512.0噸,同比增長51.2%,金額89,196. 16萬美元,同比增長56.6%,平均單價為16,985.9美元/噸,同比增長3 .6%;第二位是香港,43,112.6噸,同比下降31.5%,金額72 ,176.3萬美元,同比下降21.8%,平均單價為16,741.3美元/噸,同比增長4.1%;第三位是泰國,16,584.1噸,同比增長67.3%,金額23,326.5萬美元,同比增長76.0%,平均單價為14,065.6美元/噸,同比增長5.2%。
2018年,我國出口食用菌罐頭245,123.2噸,同比增長7.0%,金額為58,236.4萬美元,同比增長49.5%,平均單價2,375.8美元/噸,同比增長39.6%。其中,對亞洲出口142,434.4噸,同比增長17.1%,金額42,372.9萬美元,同比增長71.1%,平均單價為2,974.9美元/噸,同比增長46.2%;對非洲出口12,643.6噸,同比下降4.1%,金額1,422.3萬美元,同比增長11. 2%,平均單價1,124.9美元/噸,同比增長15.9%;對歐洲出口食用菌罐頭52,530.9噸,同比下降8.3%,金額為8,833.7萬美元,同比增長12.3%,平均單價1,681.6美元/噸,同比增長22.5%;對南美洲出口21,675.1噸,同比增長5.5%,金額3,259.5萬美元,同比增長17.6%,平均單價1,503.8,同比增長11.5%;對北美洲出口11,712.0噸,同比下降6.2%,金額1,710.2萬美元,同比下降3.1%,平均單價1,460.2美元/噸,同比增長3.3%;對大洋洲出口4,127.0噸,同比增長8.8%,金額637.9萬美元,同比增長23.7%,平均單價1,545.7美元/噸,同比增長13.6%。
2018年,自中國進口食用菌罐頭的國家和地區中,按金額排名第一位是香港,數量11,217.6噸,同比增長91.5%,金額9,721.7萬美元,同比增長439.5%,平均單價8,666.5美元/噸,同比增長181.8%;第二位是韓國,數量18,925.9噸,同比增長4.0%,金額7,754.3萬美元,同比增長10.9%,平均單價4,097.2美元/噸,同比增長6.6%;第三位是越南,數量7,328.2噸,同比增長251.5% ,金額7,260.7萬美元,同比增長878.3%,平均單價為9,907.9美元/噸,同比增長178.3%。
總體看,2018年,各地將食用菌產業作為區域經濟調整、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從扶持政策和市場開拓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生產主體明顯增多,產量、產值雙增長。其中,有20個省(市、區)保持增長態勢,部分省(區)大幅增長。
新興產區的生產呈現正常波動,符合農業生產的規律,跨地域生產調整需要經歷多年度的適應與過渡。傳統產區品種結構調整趨向優化,三產融合開始起步。產業科研投入逐年加大,技術和裝備水平提升較快,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應用水平提升,電商交易增多,數據經濟已經起步。深度加工產品漸多,產業內部專業化分工逐步細化。
國內市場與消費穩中有升,消費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傳統消費仍是主力,新型消費成為市場增長點。市場價格與消費偏好、質量信用關聯度增強,地域及企業品牌價值逐漸體現。國際市場平穩增長,出口品類及出口地區明顯增多,對歐美出口數量穩中有降,單價偏低。
據中國食用菌協會對全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含西藏、寧夏、青海、海南和港澳臺等省區)的統計調查(與2017年調查的省份相同),2018年全國食用菌總產量3842.04萬噸(鮮品,下同),比2017年3712萬噸增長了3.5%,2018年產值2937.37億元,比2017年2721.92億元增長7.92%。
從全國食用菌產量分布情況來看,總產量在100萬噸以上的有12個省:河南省(530.43萬噸)、福建省(418.66萬噸)、山東省(344.69萬噸)、黑龍江省(334.36萬噸)、河北省(302.01萬噸)、吉林省(238.6萬噸)、江蘇省(219.12萬噸)、四川省(213.42萬噸)、廣西自治區(140.06萬噸)、湖北省(131.56萬噸)、江西省(129.31萬噸)、陜西省(125.83萬噸)、遼寧省(112.65萬噸),比2017年增加1個省份。產量50萬噸以上、100萬噸以下的有: 廣東省、湖南省、貴州省、浙江省、內蒙古自治區、安徽省、云南省等7個省(區)。
河南省食用菌產業穩步發展,在全省脫貧攻堅進入關鍵時期,產業加快發展,部分地(市)產業發展質量明顯提升。2018年,全省食用菌各類品種折合袋數超過50億袋,產量較2017年520萬噸增長2%,產值較2017年380億元增長3%。主要特點表現為:一是主要栽培品種集中度更加明顯,香菇、平菇、雙孢蘑菇等3個品種成為主栽品種。香菇產量288.8萬噸,占全部產量的54.45%。平菇產量首次突破百萬噸,達到111萬噸,占全部產量的20.9%。雙孢蘑菇產量45.7萬噸。三大品種產量445.5萬噸,占全部產量的83.99%。二是優勢產區規模進一步擴大。全省生產雖然普及面廣,但是仍以優勢產區為主,香菇以豫西、豫西南、豫南為主,南陽市、洛陽市、三門峽市、駐馬店市香菇產量占70%以上。雙孢蘑菇以商丘市、濮陽市為主。平菇作為全省食用菌產業的“發家品種”,普及面較廣,新鄉市的輝縣市、濮陽市的清豐縣規模較大。三是規模化生產成為發展主流,年生產20萬袋以上的菌包廠占60%以上。工廠化生產企業逐漸增加,除金針菇、杏鮑菇、蟹味菇等品種,平菇、雙孢蘑菇工廠化不斷增加。香菇菌棒工廠化快速崛起。四是產業發展質量和規模明顯提升,如盧氏縣信念集團建成大型香菇菌棒工廠化生產基地,年產香菇菌棒2000萬袋。湯陰縣眾興菌業建成大型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基地,日產鮮菇60噸。許昌市、西峽縣、泌陽縣建成一批加工型企業,加工品種不斷增加。出口數量快速增長,產業從業人員數量同步增加,一批回鄉創業能人涉足食用菌生產加工。政府關注和支持力度加大,技術隊伍壯大,研發能力提升。
福建省2018年食用菌產量418萬噸,產值216億元,與2017年408萬噸、196億元相比,產量增長2.45%,產值增長10.2%。省委省政府將食用菌列入十大千億產業之一,現代食用菌產業園建設如火如荼,種類結構不斷優化,規模化生產、區域化布局正持續推進。長根菇、羊肚菌、大球蓋菇、玉木耳等效益較高的珍稀菇類生產規模增長較快。香菇、平菇類、黑木耳、杏鮑菇、茶薪菇、竹蓀、繡球菌等品種也逐步增多。
從增長幅度看,與2017年相比,廣西壯族自治區增長66.26%、貴州省增長45.01%、廣東省增長22.73%、甘肅省增長14.22%、湖北省增長13.61%、山西省增長9.19%、云南省增長7.55%、浙江省增長6.74%、遼寧省增長4.59%、四川省增長3.83%、吉林省增長3.68%、陜西省增長3.63%、河北省增長3.46%、黑龍江省增長3.09%、福建省增長2.43%、河南省增長2.18%、湖南省增長1.95%、江西省增長1.68%、內蒙古自治區增長0.53%、重慶市增長0.36%、天津市增長0.33%。
廣西壯族自治區通過開展調研督查、培訓指導、示范推廣和項目推動等一系列措施,食用菌產業漸成各地培育的優勢特色產業,助農脫貧增收的重要助推器。2018年度,隨著對秀珍菇順季及反季栽培技術的提升,以及廣東及本地市場擴大,產量增長明顯。黑木耳產區氣候條件有利,單位產量提升。消費者健康養生理念增強帶動了竹蓀、茯苓等珍稀食藥用菌的市場需求,激發了生產擴張。
貴州省食用菌產業作為全省重點扶貧產業,近年來強勢推動。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獨特的氣候條件和豐富的野生資源等優勢,產業快速發展。全省生產經營主體近370家:企業100家、合作社143家、大戶127戶,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28家(其中:省級6家、市<州>級22家)。2016年約5億棒,年產量28萬噸,年產值30億元;2017年約10.9億棒,年產量57萬噸,產值56億元;2018年約20.3億棒,年產量82.35萬噸,產值101.5億元。2017年、2018年的產量分別比上一年增長103%和44%。
廣東省食用菌價格有明顯提高,產業有增長趨勢,其中有跟隨其他食品價格上漲的因素。草菇價格上漲幅度較大,帶動產量增長。黑木耳、姬松茸、灰樹花、銀耳等品種本地生產漸多。環保政策對產業的擴大生產存在一定影響。
甘肅省食用菌年總產量較2017年穩中有升。增幅較大品種主要為羊肚菌和香菇,成為一些區域脫貧攻堅的主要產業。羊肚菌由2017年300畝增加到1500畝;香菇由2015年的3000萬袋,2017年的4600萬袋,增加到2018年的5000多萬袋。
浙江省食用菌生產增長。一是注重優化品種結構,全省四大菇種——香菇、黑木耳、金針菇和雙孢蘑菇的生產規模出現分化趨勢:金針菇生產呈現恢復性增長,規模和產值都有所增長;香菇、黑木耳的生產規模、產量和產值均下降;雙孢蘑菇自然栽培受到工廠化沖擊,生產規模大幅降低,由于工廠菇價格和單產都較高,表現為規模下降產值上漲。與此同時,全省特色食(藥)用菌發展勢頭良好,灰樹花、秀珍菇和桑黃生產效益較好,秀珍菇、杏鮑菇與海鮮菇逐漸進入平穩發展期。二是工廠化生產漸入佳境。雙孢菇、金針菇、杏鮑菇和海鮮菇等工廠化生產已經成為新趨勢,香菇工廠化生產已出現萌芽,未來有擴大趨勢。全省共有工廠化企業58家,年生產能力6.64萬噸,同比增長7.92%。三是生產成本穩中有降。各市、縣原材料價格差異較大,總體上,棉籽殼同上年相比價格有所下降;麩皮和木屑價格穩定,與上年基本持平。菌種和人工費用均與上年基本持平。
內蒙古在發展生態經濟、恢復草原和森林生態、產業結構調整中,因地制宜的加強了食用菌產業培育,加大了科技支持和實用技術培訓。區科協組織的全區“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專家旗縣行”、科技廳組織的“萬名專家下基層活動”、農牧業廳組織了《基層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班》、呼和浩特市科技創新創業協會組織了農牧業技術培訓、赤峰市組織了經濟作物高質量發展助推產業扶貧技術培訓班。呼和浩特市草原綜合服務輕騎兵第五工作隊、赤峰市和呼倫貝爾市的產業扶貧都把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列為科普活動和農牧民技能鞏固提升的內容之一,促進了產業快速發展。
重慶市以提質增效為目標,堅持科技引領產業發展,積極探索發展新模式,著力推進“三產融合”發展,進一步優化了產業結構。2018年工廠化品種(金針菇、杏鮑菇、真姬菇)對總產量的貢獻率為11.9%,比上年增加10.7%;對總產值的貢獻率為10.6%,比上年增加9.7%。平菇、香菇、秀珍菇、茶樹菇、雙孢菇、雞腿菇、段木黑木耳等主栽品種,總產量增加,價格比上年穩中略升。主城區域及壁山、永川、江津等周邊區縣和武隆、石柱等避暑旅游區域為平菇主要產地。香菇栽培技術水平提升,較上年新增產值約1.8億元,增幅30%。高溫季秀珍菇可以調劑外地市場供應,產品質量優良,發展潛力較大。珍稀類食用菌對總產量、總產值的貢獻率分別為1.4%、8.4%,羊肚菌是重點發展的珍稀類品種,2018年栽培面積6032畝,實現產值1.59億元;烏天麻是重點發展藥用菌品種之一,云陽烏天麻獲中國地理標志保護,2018年產量產值雙增。減少的品種主要有毛木耳、黑木耳、茯苓、北蟲草等,毛木耳、黑木耳,受市場限制,主城區生產嚴重萎縮。茯苓由于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發展后勁明顯不足,北碚、巴南北蟲草生產企業因市場原因已停產。
黑龍江省2018年產量最高的依然是黑木耳,314.57萬噸,占全省食用菌總產量的94.08%。產量繼續增加,各地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力度,支持菌包廠的建立,拜泉、海倫、樺楠等地相繼建立了大型黑木耳菌包廠。菌包廠周邊地區黑木耳栽培規模相應擴大,種植戶數量增加。各地扶貧項目新增食用菌項目,一些貧困戶加入到黑木耳種植行列。省食用菌協會組織各級食用菌協會,開展了食用菌生產技術培訓,大面積推廣了黑木耳小孔栽培、春耳秋管、棚室吊袋、替代料栽培等先進實用技術,有效地提高了菌農科技素質和栽培水平,單產提高明顯,由于受氣候原因等影響,品質有所下降,價格總體不高。平菇和滑子菇,產量分別為11.44萬噸和3.31萬噸。其他小品種產量有所增加,滑子菇和猴頭產量增長,受猴頭菇養胃功效宣傳影響,鮮品銷售增長明顯。
吉林省黑木耳產量比上年有所增加,扶貧政策支持力度繼續加大。隨著外省香菇數量增多,大量鮮菇涌入,本省香菇價格下跌,挫傷了種菇者的積極性,香菇產量繼續下降。平菇市場較為穩定,種植量略有上升。靈芝、銀耳、桑黃、大球蓋菇等珍稀品種發展加快,產量有所增加。
2018年食用菌產量下降的有6個省(區、市),其中江蘇省-0.47%、北京市-2.81%、新疆自治區-9.16%、上海市-9.49%、山東省-12.29%、安徽省-29.66%。
山東省2018年產量344萬噸,產值215億元,與2017年393萬噸、264億元相比,產量下降12%,產值下降18%,同時,效益穩中有升。從區域來看,優勢區域更為集中,濟寧、德州、聊城3個地區產量有所增加,濟寧、聊城、菏澤、臨沂4個地區產值有所提高。其他地區產量、產值都有所下降,主要原因:一是隨著菌包生產專業化,香菇、黑木耳、平菇等菌包大量供應至中西部省份或出口,產量隨之轉移,表現為全省產量降幅較大。二是長根菇、大球蓋菇、玉木耳等珍稀菇類發展迅速,并逐步實現規模化生產,品種結構繼續優化,但規模相對較小,對總體產量增幅影響較小。其他品種降幅較大,對總產量影響明顯。三是受環境綜合治理政策持續影響,燃煤鍋爐不允許使用,部分基地、企業停產或轉移。
安徽省較2017年產量、產值有較大下滑,一是市場調節,農戶自覺進行種植結構調整,眾多散戶、家庭農場和合作社不再種植大路菇類,改為藥用菌、中藥材及精品水果、蔬菜等高效經濟作物。靈芝、桑黃、天麻、茯苓等發展穩中有升,勢頭不錯。蟬花蟲草、猴菇等食用菌精粉工廠化生產加快。二是調查統計方法和口徑有所調整并細化,對產量數據有一定影響。
從產值情況看,2018年產值超過100億元的有:河南省、河北省、福建省、山東省、黑龍江省、吉林省、江蘇省、云南省、四川省、湖北省、江西省等11個省(區),比上年增加1個省份。超過50億元的有:廣東省、貴州省、陜西省、遼寧省、廣西自治區、湖南省、浙江省等7個省(區)。
按品種統計,產量過100萬噸的依次是:香菇(1043.12萬噸)、黑木耳(674.03萬噸)、平菇(642.82萬噸)、雙孢蘑菇(307.49萬噸)、金針菇(257.56萬噸)、杏鮑菇(195.64萬噸)和毛木耳(189.85萬噸)。排在前7位的品種總產量占全年全國食用菌總產量的51.89%,是我國食用菌生產的常規主品種。2018年產量在99-20萬噸的品種依次是茶薪菇、滑菇、銀耳、真姬菇、秀珍菇、草菇等6個品種。
香菇依然是2018年產量最大的品種,比上年增加32.99萬噸,增長3%。其中,河南省288.86萬噸,占全國香菇年產量的28.33%。
黑木耳為第二大品種,產量較上年減少10.35%。其中,黑龍江省314.57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47.2%;吉林省161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24.15%。
平菇為第三大品種,產量比上年增加18%。其中,山東省115.30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17.89%;河南省111.16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17.24%。
2018年產量增加的有17個品種:榆黃菇(613%)、羊肚菌(144.77%)、大球蓋菇(96.92%)、杏鮑菇(22.49%)、靈芝(22.12%)、平菇(17.65%)、茶薪菇(13.98%)、北蟲草(13.57%)、毛木耳(12.58%)、天麻(9.69%)、灰樹花(8.95%)、茯苓/豬苓(8.13%)、雙孢蘑菇(6.21%)、香菇(5.74%)、紅椎菌(5.07%)、牛肝菌(4.32%)、金針菇(3.89%)。
2018年產量減少的有14個品種:姬松茸(-1.86%)、其他菇(-2.04%)、銀耳(-3.18%)、松茸(-4.75%)、竹蓀(-5.89%)、黑木耳(-10.35%)、滑菇(-13.90%)、草菇(-15.43%)、秀珍菇(-18.08%)、白靈菇(-19.25%)、雞腿菇(-21.42%)、真姬菇(-30.91%)、猴頭菇(-31.46%)、金福菇(-71.14%)。
據商務部統計,2018年,我國出口香菇(干品,下同)153,961.8噸,同比增長5. 5%,金額231,955.4萬美元,同比增長13.6%,平均單價15,065.8 美元/噸,同比增長7.7%。其中,對亞洲出口145,991.8噸,同比增長6.0%,金額223,950.0萬美元,同比增長14.4%,平均單價15 ,339.9美元/噸,同比增長7.9%;對非洲出口香菇數量145.6噸,同比增長186.4%,金額255.8萬美元,同比增長163.4%,平均單價1 7,568.6美元/噸,同比下降8.0%;對歐洲出口1,282.5噸 ,同比下降1.3%,金額為1,595.2萬美元,同比下降0.1%,平均單價12,438.3美元/噸,同比增長1.2%;對南美洲出口211.4 噸,同比下降17.6%,金額322.4萬美元,同比下降16.1%,平均單價15,250.3美元/噸,同比增長1.8%;對北美洲出口5,7 48.7噸,同比下降3.2%,金額為5,116.7萬美元,同比下降8.1%,平均單價8,900.6美元/噸,同比下降5.1%;對大洋洲出口581.8噸,同比下降2.2%,金額為715.4萬美元,同比增長5.1%,平均單價為12,296.1美元/噸,同比增長7.4%。
2018年,自中國進口香菇的國家和地區中,按金額排名,第一位是越南,52,512.0噸,同比增長51.2%,金額89,196. 16萬美元,同比增長56.6%,平均單價為16,985.9美元/噸,同比增長3 .6%;第二位是香港,43,112.6噸,同比下降31.5%,金額72 ,176.3萬美元,同比下降21.8%,平均單價為16,741.3美元/噸,同比增長4.1%;第三位是泰國,16,584.1噸,同比增長67.3%,金額23,326.5萬美元,同比增長76.0%,平均單價為14,065.6美元/噸,同比增長5.2%。
2018年,我國出口食用菌罐頭245,123.2噸,同比增長7.0%,金額為58,236.4萬美元,同比增長49.5%,平均單價2,375.8美元/噸,同比增長39.6%。其中,對亞洲出口142,434.4噸,同比增長17.1%,金額42,372.9萬美元,同比增長71.1%,平均單價為2,974.9美元/噸,同比增長46.2%;對非洲出口12,643.6噸,同比下降4.1%,金額1,422.3萬美元,同比增長11. 2%,平均單價1,124.9美元/噸,同比增長15.9%;對歐洲出口食用菌罐頭52,530.9噸,同比下降8.3%,金額為8,833.7萬美元,同比增長12.3%,平均單價1,681.6美元/噸,同比增長22.5%;對南美洲出口21,675.1噸,同比增長5.5%,金額3,259.5萬美元,同比增長17.6%,平均單價1,503.8,同比增長11.5%;對北美洲出口11,712.0噸,同比下降6.2%,金額1,710.2萬美元,同比下降3.1%,平均單價1,460.2美元/噸,同比增長3.3%;對大洋洲出口4,127.0噸,同比增長8.8%,金額637.9萬美元,同比增長23.7%,平均單價1,545.7美元/噸,同比增長13.6%。
2018年,自中國進口食用菌罐頭的國家和地區中,按金額排名第一位是香港,數量11,217.6噸,同比增長91.5%,金額9,721.7萬美元,同比增長439.5%,平均單價8,666.5美元/噸,同比增長181.8%;第二位是韓國,數量18,925.9噸,同比增長4.0%,金額7,754.3萬美元,同比增長10.9%,平均單價4,097.2美元/噸,同比增長6.6%;第三位是越南,數量7,328.2噸,同比增長251.5% ,金額7,260.7萬美元,同比增長878.3%,平均單價為9,907.9美元/噸,同比增長178.3%。
總體看,2018年,各地將食用菌產業作為區域經濟調整、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從扶持政策和市場開拓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生產主體明顯增多,產量、產值雙增長。其中,有20個省(市、區)保持增長態勢,部分省(區)大幅增長。
新興產區的生產呈現正常波動,符合農業生產的規律,跨地域生產調整需要經歷多年度的適應與過渡。傳統產區品種結構調整趨向優化,三產融合開始起步。產業科研投入逐年加大,技術和裝備水平提升較快,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應用水平提升,電商交易增多,數據經濟已經起步。深度加工產品漸多,產業內部專業化分工逐步細化。
國內市場與消費穩中有升,消費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傳統消費仍是主力,新型消費成為市場增長點。市場價格與消費偏好、質量信用關聯度增強,地域及企業品牌價值逐漸體現。國際市場平穩增長,出口品類及出口地區明顯增多,對歐美出口數量穩中有降,單價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