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是一個亟待發掘的資源寶庫。”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清平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如是說。他指出,我國食用菌資源豐富,在超過10萬種的大型真菌中,已證實可食用的品種就有1200多種,而其中人工栽培的食用菌更是不到10%,市面常見的只有香菇、平菇、木耳、靈芝等二三十種,資源開發的潛力巨大。
食用菌是指子實體碩大、可供食用的蕈菌(大型真菌),通稱為蘑菇。食用菌以其風味獨特、營養均衡和功效顯著,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譽為“人類的健康食品”。
吳清平表示,我國是世界上認知和利用食用菌最早的國家,也是全球食用菌第一生產大國,占世界總產量的75%以上,總產值在全國農業中排在糧、菜、果、油之后的第五位,“但食用菌精深加工比例僅5%~10%,產業經濟效益提升空間巨大”。
為加快我國食用菌資源的深度開發,建立一個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推進食用菌產業升級換代的實施平臺,2019年初,在廣東省農業廳的大力支持下,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食用菌研發團隊及其科技成果轉化企業聯合當地食用菌龍頭企業,通過統籌規劃,積極投身“韶關市食用菌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建設。吳清平表示,該產業園定位為“一帶、二區、二園、三心、多基地”。
近年來,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利用在全國食用菌行業科技的領先地位和國際國內合作優勢,建造了全球最大的食用菌及大型真菌種質資源庫,目前已采集保藏野生菌11000余株,完成基因分類鑒定4300多株,保藏標本8萬多號,并在廣州科學城的“食用菌新品種繁育國家高技術產業化(中試)基地”開展成批品種的人工馴化栽培試驗。
“食用菌作為朝陽產業,可以依托科技的支撐實現一二三產業鏈的融合發展。”吳清平表示,地處粵北山區的韶關平均氣溫低、晝夜溫差大的氣候特點比珠三角更適宜食用菌的生長。他希望以國家級科技成果為支撐,應用先進生產技術和質量保障體系打造粵北茶樹菇、北江香菇、南華草菇等嶺南特色食用菌名優產品,建立食用菌生態產業鏈,重振韶關食用菌產業,實現精準扶貧目標。
“目前全國食用菌從業人員超過3000萬人,種植食用菌是農民走向富裕的一條好路子。”廣東省食用菌行業協會秘書長楊小兵表示,現代食用菌栽培工藝技術主要采用室內或蔭棚內立體栽培模式,只需要少量土地,不與農爭時、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是典型的設施農業,土地利用率、產出率遠超過傳統種植業。
食用菌是指子實體碩大、可供食用的蕈菌(大型真菌),通稱為蘑菇。食用菌以其風味獨特、營養均衡和功效顯著,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譽為“人類的健康食品”。
吳清平表示,我國是世界上認知和利用食用菌最早的國家,也是全球食用菌第一生產大國,占世界總產量的75%以上,總產值在全國農業中排在糧、菜、果、油之后的第五位,“但食用菌精深加工比例僅5%~10%,產業經濟效益提升空間巨大”。
為加快我國食用菌資源的深度開發,建立一個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推進食用菌產業升級換代的實施平臺,2019年初,在廣東省農業廳的大力支持下,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食用菌研發團隊及其科技成果轉化企業聯合當地食用菌龍頭企業,通過統籌規劃,積極投身“韶關市食用菌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建設。吳清平表示,該產業園定位為“一帶、二區、二園、三心、多基地”。
近年來,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利用在全國食用菌行業科技的領先地位和國際國內合作優勢,建造了全球最大的食用菌及大型真菌種質資源庫,目前已采集保藏野生菌11000余株,完成基因分類鑒定4300多株,保藏標本8萬多號,并在廣州科學城的“食用菌新品種繁育國家高技術產業化(中試)基地”開展成批品種的人工馴化栽培試驗。
“食用菌作為朝陽產業,可以依托科技的支撐實現一二三產業鏈的融合發展。”吳清平表示,地處粵北山區的韶關平均氣溫低、晝夜溫差大的氣候特點比珠三角更適宜食用菌的生長。他希望以國家級科技成果為支撐,應用先進生產技術和質量保障體系打造粵北茶樹菇、北江香菇、南華草菇等嶺南特色食用菌名優產品,建立食用菌生態產業鏈,重振韶關食用菌產業,實現精準扶貧目標。
“目前全國食用菌從業人員超過3000萬人,種植食用菌是農民走向富裕的一條好路子。”廣東省食用菌行業協會秘書長楊小兵表示,現代食用菌栽培工藝技術主要采用室內或蔭棚內立體栽培模式,只需要少量土地,不與農爭時、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是典型的設施農業,土地利用率、產出率遠超過傳統種植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