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食用菌分會發布的“2018年中國食(藥)用菌出口實績”顯示,2018年,中國共出口各類食(藥)用菌產品70.31萬噸(干鮮混計),貨值44.54億美元,出口數量和金額同比分別增長11.47%和15.85%。
行業高速發展的同時,相關問題也逐漸顯現,各路資本的涌入使行業洗牌速度加快。2012年,中國食用菌工廠化企業達到歷史高峰,共有788家,隨后逐年遞減,2017年已至降529家。
加強產業一體化發展
2000年左右中國廣泛應用國際領先的食用菌工廠化技術,短短十幾年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走過了歐洲以及日本和韓國20年~50年的歷程。
“雖然發展速度超乎想象,但產業一體化始終沒有很好地發展起來。”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食用菌分會秘書長劉自強在近日召開的第十屆國際藥用菌大會上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感慨道,中國食用菌產業在菌種、技術、設備、人才、管理和營銷方面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劉自強表示,整體看,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還處在“微笑曲線”底部階段。
食用菌根據栽培基質可分為草腐菌和木腐菌。草腐菌如雙孢蘑菇、草菇、巴西菇、雞腿菇等,其產量約占中國食用菌生產總量15%,栽培基質通常以麥草為主。香菇、木耳、金針菇、杏鮑菇、蟹味菇、猴頭菇、灰樹花、茶樹菇、鹿茸菇等木腐菌約占中國食用菌生產總量85%,栽培基質以木屑為主。
木腐菌的栽培方式主要是瓶栽和袋栽。具有中國特色的香菇、木耳、猴頭菇、茶樹菇、海鮮菇等珍稀食用菌品種主要是以袋栽模式生產,占木腐菌生產總量85%;袋栽食用菌生產量占中國食用菌生產總量70%以上。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食用菌產業要想真正做強做大,不但要培育和發展菇用林,還要提升袋栽食用菌裝備的機械化、自動化水平。”劉自強強調,這就要求企業掌握從工廠化的生產、技術到品質控制等環節的技術。同時,技術水平的提高需要有專業的人才,但行業內正是缺乏這樣一批人。“商業模式可以復制,專業人才則難以復制。它需要花時間去培養,或通過內部培養,或通過外部招聘。”
抓好一帶一路機遇
目前,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迎來了新變化。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藥用菌學會主席李玉曾用四個“新”來闡釋這一變化:中國食用菌產業是精準扶貧的新抓手,是大健康產業發展的新引擎,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路徑,是“一帶一路”建設實施的新方向。
劉自強也表示,食用菌產業面臨著新一輪的轉型升級,如何將食用菌產品與米、面、調味料、火鍋底料、休閑食品、即食食品、調味食品、功能性飲料、酒等大食品行業相結合,正是食用菌企業需要思考的方向。同時,食用菌企業還需增強人員專業化分工協作能力,并培養更多的具有匠心精神的科研人員。
此外,中國食用菌產業流通尚還處于初級階段。劉自強分析,食用菌產業流通還基本停留在“只要生產出就能掙錢”的初級階段。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需要用工業品和快消品的眼光去看待食用菌消費,需要特別注重宣傳推廣、品牌建設和終端渠道建設。
在劉自強看來,發展食藥用菌(菇類)生物科技休閑養生產業是食藥用菌產業發展的最高境界和終極目標。“因此,要用科研、技術、管理、環保、產業和資本思維去考慮食用菌產業的未來,要按照終端消費渠道-品牌-資本-人才-生產技術這一思路去發展企業。”
食用菌企業一方面需要具備國際化視野,推動產品“走出去”,逐漸推動產業走出去;另一方面,要學會借助資本的力量推動企業實現質的飛躍。
劉自強告訴記者,2010年以來,一批食用菌企業陸續上市,帶動了至少200億元人民幣的投資進入食用菌產業,但也造成了生產過剩、供過于求的局面,進而加速了食用菌產業的洗牌,兼并重組與虧損倒閉同行。
“如果能合理地利用這些資本,并抓住‘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機遇,相信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將實現騰飛。”劉自強對行業未來發展滿懷希望。
行業高速發展的同時,相關問題也逐漸顯現,各路資本的涌入使行業洗牌速度加快。2012年,中國食用菌工廠化企業達到歷史高峰,共有788家,隨后逐年遞減,2017年已至降529家。
加強產業一體化發展
2000年左右中國廣泛應用國際領先的食用菌工廠化技術,短短十幾年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走過了歐洲以及日本和韓國20年~50年的歷程。
“雖然發展速度超乎想象,但產業一體化始終沒有很好地發展起來。”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食用菌分會秘書長劉自強在近日召開的第十屆國際藥用菌大會上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感慨道,中國食用菌產業在菌種、技術、設備、人才、管理和營銷方面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劉自強表示,整體看,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還處在“微笑曲線”底部階段。
食用菌根據栽培基質可分為草腐菌和木腐菌。草腐菌如雙孢蘑菇、草菇、巴西菇、雞腿菇等,其產量約占中國食用菌生產總量15%,栽培基質通常以麥草為主。香菇、木耳、金針菇、杏鮑菇、蟹味菇、猴頭菇、灰樹花、茶樹菇、鹿茸菇等木腐菌約占中國食用菌生產總量85%,栽培基質以木屑為主。
木腐菌的栽培方式主要是瓶栽和袋栽。具有中國特色的香菇、木耳、猴頭菇、茶樹菇、海鮮菇等珍稀食用菌品種主要是以袋栽模式生產,占木腐菌生產總量85%;袋栽食用菌生產量占中國食用菌生產總量70%以上。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食用菌產業要想真正做強做大,不但要培育和發展菇用林,還要提升袋栽食用菌裝備的機械化、自動化水平。”劉自強強調,這就要求企業掌握從工廠化的生產、技術到品質控制等環節的技術。同時,技術水平的提高需要有專業的人才,但行業內正是缺乏這樣一批人。“商業模式可以復制,專業人才則難以復制。它需要花時間去培養,或通過內部培養,或通過外部招聘。”
抓好一帶一路機遇
目前,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迎來了新變化。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藥用菌學會主席李玉曾用四個“新”來闡釋這一變化:中國食用菌產業是精準扶貧的新抓手,是大健康產業發展的新引擎,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路徑,是“一帶一路”建設實施的新方向。
劉自強也表示,食用菌產業面臨著新一輪的轉型升級,如何將食用菌產品與米、面、調味料、火鍋底料、休閑食品、即食食品、調味食品、功能性飲料、酒等大食品行業相結合,正是食用菌企業需要思考的方向。同時,食用菌企業還需增強人員專業化分工協作能力,并培養更多的具有匠心精神的科研人員。
此外,中國食用菌產業流通尚還處于初級階段。劉自強分析,食用菌產業流通還基本停留在“只要生產出就能掙錢”的初級階段。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需要用工業品和快消品的眼光去看待食用菌消費,需要特別注重宣傳推廣、品牌建設和終端渠道建設。
在劉自強看來,發展食藥用菌(菇類)生物科技休閑養生產業是食藥用菌產業發展的最高境界和終極目標。“因此,要用科研、技術、管理、環保、產業和資本思維去考慮食用菌產業的未來,要按照終端消費渠道-品牌-資本-人才-生產技術這一思路去發展企業。”
食用菌企業一方面需要具備國際化視野,推動產品“走出去”,逐漸推動產業走出去;另一方面,要學會借助資本的力量推動企業實現質的飛躍。
劉自強告訴記者,2010年以來,一批食用菌企業陸續上市,帶動了至少200億元人民幣的投資進入食用菌產業,但也造成了生產過剩、供過于求的局面,進而加速了食用菌產業的洗牌,兼并重組與虧損倒閉同行。
“如果能合理地利用這些資本,并抓住‘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機遇,相信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將實現騰飛。”劉自強對行業未來發展滿懷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