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8日8時30分,裝載著50萬棒香菇菌棒的廂式貨車在交口縣石口鄉下蒿城村發動上路。大約15小時后,菌棒會抵達山東日照港。24小時后,它們漂洋過海到距離釜山市區100公里的光陽港。再過半個月,柄短、肉厚、面白、口感好的中國香菇,就出現在韓國的蔬菜市場。
今年2月以來,先后有6、7家韓國商人不遠萬里來到下蒿城村韋禾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進行考察,“簽這個訂單的金社長一共來了兩次。第一次是考察我們的技術、管理、原料等,走的時候帶著我們的樣品回韓國化驗,第二次過來就是簽合同。”韋禾農業的負責人李亮介紹,韓國商人對菌棒的品質要求極高,是否有藥物殘留也是關注的重點問題。
深藏呂梁山深處的香菇菌棒,如何引來韓國商人的關注?
全自動菌棒生產線
全流程自動化育出優質菌類
走進韋禾的生產基地,全自動菌棒生產線正在隆隆作響,液體菌種研發車間,菌棒、木耳(菌種)全自動生產線,配套的高壓滅菌器,凈化接種車間及自動化接種生產線,智能恒溫發菌車間,10棟全鋼架智能日光溫室,100畝雙拱標準出菇棚,還有2300平方米的冷庫,及原料破碎車間等構成了一個全流程自動化的現代化食用菌企業。
“下蒿城村發展香菇產業有天然優勢,這里本身就有菌棒制作的原材料,1260米的海拔是天然的氣候優勢,別的地方夏天不利于培植香菇,這里卻是全國少有的夏季香菇基地,加上我們的品質是一流的,所以才能通過韓商的檢驗,拿到訂單。”韋禾的技術顧問孫康,操著一口東北話,他說正是因為品質有保證,行業里才會有人引薦韓國商人來考察。
這次的首單合同供棒量是50萬棒,韋禾的總經理李佩洪說,年內供韓意向為500萬棒,“過幾天我也會專程去韓國一次,我們想把對韓國的出口做大,我們有這個生產實力。”

孔要偉在香菇大棚里
致富路上冒出種植能手
18日一早,為韓國客商準備的菌棒就在裝車準備啟程。當天7時,基地的出菇棚里,孔家莊村的孔要偉也早早到了大棚忙碌,給香菇通風,讓水簾和風機作業,采摘成熟的香菇,一上午,孔要偉忙得兩腳不離地。他承包了16個棚子,帶著村里26個貧困戶一起培育香菇,去年不到半年,16個棚子香菇一共賣了60萬元。
“種香菇只能勤快,澆水、采摘,所有的環節一下也不能馬虎,否則就會影響賣相,影響價格。”韋禾的技術顧問于珍感嘆。孔要偉的積極性帶動了許多農戶,“到棚早,走得晚,教授的知識點全部能吸收,還自己鉆研提高出棒率,看到這樣的農戶,就覺得食用菌的產業會發展得更好。”
孔要偉說,從14個棚子到16個棚子,之所以擴大數量,是因為韋禾的大棚租金、菌棒成本均由企業墊付,技術指導也是免費的,直到香菇賣了錢,才會從收益里扣除租賃成本,這樣的好政策讓貧困戶們很快脫貧。

香菇菌棒里,菌絲已發育充分
小小食用菌帶動農業產業化
此次菌棒出口韓國,既是對交口食用菌產業的肯定,同時也是交口縣對外貿易零的突破。交口縣縣長喬勁松表示,食用菌產業已經成為交口農業產業發展的主導產業和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
喬勁松介紹,交口食用菌從2012年由少數能人大戶開始種植,2015年開始大力推廣,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食用菌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已成為農業產業化和農民脫貧致富的一縣一業主導產業。截至2018年底,全縣食用菌達到3000萬棒,覆蓋全縣7個鄉鎮和60%的行政村,建成韋禾、天麟兩個現代化示范園區和雙池棗林“十里香菇長廊”,發展龍頭企業5個、專業合作社65個,培育500萬棒以上示范鄉鎮2個,專業村52個,帶動4200多戶貧困戶實現增收。
如今,交口的食用菌產業正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將廢棄的菌棒循環再利用。因為這些菌棒是天然的有機肥料,可以用來養蚯蚓,蚯蚓可以用來喂雞······一個綠色健康的產業,正在走進觸手可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