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林風光
榆林地區位于陜西省最北部,地處陜甘寧蒙晉5省區交界地帶,平均海拔1300m,年平均氣溫 10℃,年平均降水量400mm左右,屬干旱、半干旱大陸性氣候。以長城為界,北部以風沙草灘為主,南部主要是黃土丘陵溝壑區,屬于典型的農牧交錯區域。榆林地區據統計共有各類農作物46種之多,其中23項優勢農業資源占據陜西省第1位,非常適合現代農業的多樣化規模經營,具備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獨特條件。目前,榆林市已經形成了紅棗、馬鈴薯、小雜糧和蔬菜等產品的規模化生產,有18項特色農業產業規模居全陜西省第一。馬鈴薯、玉米產量等創41項全國高產記錄。
榆林農墾是榆林市國有農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市農業的“國家隊”、現代農業的“排頭兵”,也是本次會議的承辦單位之一。上世紀五十年代創辦以來,作為一個特殊的區域性國有農業經濟組織,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完成了圍墾沙漠、興修水利、創辦農場、商品糧副食品基地建設、保障糧食和食品安全、建設現代農業等歷史使命。
榆林墾區橫跨榆陽、橫山、靖邊三縣(區),有6個國有農場,32個農業分場,1個農墾農工商公司和2個煤礦,資產總額近20億元(不含土地和煤礦等資源性資產)。現有總土地面積8萬多畝,總人口15935人,專業技術人員42人(其中高級職稱30人)。2018年,全墾區完成工農業總產值6.8億元,實現利稅2億元。
近年來,榆林農墾認真貫徹落實中省市的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強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大力實施“一場一業”戰略,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重點建成四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一個食用菌產業科技園、兩萬畝的設施蔬菜基地、兩個萬頭養豬場、技改兩個年產90萬噸的煤礦和一個全國標準化示范奶牛場。榆林農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新局面,經濟健康發展,社會保持穩定。
經過六十年的改革發展,榆林農墾形成了組織化程度高、規模化特征突出、產業體系健全的獨特優勢。科技推廣應用、物質裝備條件、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農業對外合作走在了全市前列。今后一個時期,榆林農墾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特色產業發展為總抓手,緊扣陜西省“追趕超越”、“五個扎實”要求和聚焦加快實現榆林市“三大目標”、發揮“兩個更大”作用,堅持“園區立墾,科技興墾,人才強墾,開放辦墾”戰略目標,抓重點、補短板、強基礎,圍繞“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不斷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夯實農業基礎,大力實施農業特色產業“3+X”工程,充分發揮“三農”壓艙石和穩定器作用,努力開創新時代農墾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一、榆林農墾食藥用菌產業發展現狀
2012年,聯合國提出了“一葷一素一菌”的人類最佳膳食結構,榆林農墾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決定把培育特色食藥用菌(羊肚菌)作為發展新的增長極。農墾科研團隊經過無數次對野生羊肚菌考察、采集標本、分離馴化、摸索試驗,解決了北方風沙區羊肚菌人工栽培技術難題,制定了設施建設與種植技術規范,培育出適宜北方栽培羊肚菌優良菌株12個,平均畝產150-200公斤。
為了加快示范推廣,把羊肚菌產業建成科創特色產業,讓更多的職工群眾受益。2014年至今累計投資3000多萬元,啟動建設“榆林農墾食用菌產業科技示范園”,園區一期食用菌研究所、30畝的試驗基地和400畝的種植基地等。2017年,為盡快扭轉食藥用菌產業起步晚、規模小的現狀,榆林農墾成立了食用菌產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公司采取“公司+基地+職工(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對外推廣羊肚菌種植1050畝,立足服務進一步完善食藥用菌產業“鏈”發展,做大做強眾創空間。公司嘗試與技術專家雙重管理機制,最大限度提高技術供應效率,破解生產與科技“兩張皮”現象。技術專家先后免費培訓食藥用菌業種植戶600多人次,關鍵時期進行全天候實地指導,及時處理在羊肚菌種植過程中的技術和管理難題。研發團隊根據北方地區適宜生產和種植過程變化需求,不斷選育高產優質的菌種,研發高產優質產品。現已選育羊肚菌新菌株12個,申報實施省級羊肚菌科技研發項目1個,研發羊肚菌主品菜20多個、羊肚菌沖飲產品1個,提高附加值、延伸產業鏈。并先后對沙地天麻、桑黃人工培育,松露菌根苗的研發做了大量的調研與試驗,為今后規模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榆林農墾發展食藥用菌產業的優勢
榆林農墾把食用菌產業作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示范產業、先導產業,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
(一)具有優良的氣候條件。榆林立體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2度,晝夜溫差大,年降雨量約700毫升,適生態環境十分適宜食用菌的生長。大部分珍稀名貴食用菌都是中低溫出菇類型,具有變溫結實性的特點。榆林的氣候特點正好能滿足食用菌這一生理特性,生產出品質上乘的產品。
(二)具有豐富的栽培資源。榆林農墾林木資源豐富,全墾區林木面積2.5萬畝,同時又是玉米主產區,每年有大量的作物秸稈和各種林木修剪的枝條木屑等,可將這些有機原料有效利用栽培食用菌,實現變廢為寶,有很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三)具有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功效。據統計,食用菌栽培效益是蔬菜的4-5倍,是大田糧食作物的10倍以上。本地食用菌市場主要以外銷為主,開展當地食用菌培植利于降低成本。
(四)人力資源和政策資金的支撐。食用菌生產集約化程度高,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目前榆林市有70多萬剩余勞動力,農墾也有2000多剩余勞動力,發展食用菌產業可吸納大量剩余勞動力和城鎮下崗職工參與,減輕社會就業壓力。在新一輪農墾改革進程中,榆林市委、市政府全面保障農墾平等享受各類普惠性政策,把農墾納入全市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建設總體規劃并切塊單列,為農墾發展食藥用菌產業進行全域規劃,全方位政策支持。同時,榆林農墾每年工業產值近3億元,工業反哺農業資金將為農墾大力發展食藥用菌產業注入源頭活水。

三、榆林農墾食藥用菌產業發展重點
未來三年,榆林農墾將以羊肚菌種植為重點,大力發展松露、桑黃、海鮮菇等食用菌產業。規劃建設西北地區規模最大的以羊肚菌為主導、多種特色食用菌協調發展的,集科研、示范、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食用菌產業園。
(一)大力發展羊肚菌產業。持續發揮羊肚菌種植優勢,繼續擴大羊肚菌種植面積,加大科技攻關,著力解決羊肚菌穩產增產問題,羊肚菌種植面積達到1萬畝以上。
(二)大力發展松露產業。引進松露菌根苗培育及檢測技術、松露促繁保育技術,發展沙地松露菌根苗種植10萬畝,實現年銷售額3000萬元以上,每年可帶動4千多戶群眾發展林下產業。
(三)大力發展桑黃栽培。充分利用榆林桑樹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桑樹林下經濟,探索實施桑黃人工栽培技術,力爭五年內桑黃產量突破10萬袋。
(四)啟動海鮮菇工廠化生產。抓住北方飲食多元化發展和榆林打造陜甘寧蒙晉交界最具影響力的城市有利時機,計劃投資5000萬元,建設日產10噸海鮮菇工廠化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