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間小房間是什么作用?房子這面墻下面為什么會挖了個洞……”1月22日,在百山祖鎮龍巖村的古式菇寮內,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員曹幸穗對各式稀奇物品頗感興趣,連連向菇農吳水茂發問。
“小房間是烘干香菇用的,古時候菇農睡在這一邊,烘干就在另外一邊。而這個洞是古時候栽培香菇用的水槽,用松樹木挖空的,外面地勢低里面地勢高,這樣水不會漫進來……”對于曹幸穗的發問,吳水茂一一作了回答。
龍巖村作為此次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考察組來慶考察香菇文化系統的主要考察點,令帶隊人曹幸穗印象深刻。在龍巖村考察了一路,曹幸穗就問了一路。
“這個菇棚是你的嗎?目前你們主要是栽培哪種香菇為主?一段香菇段大概能產多少香菇?”考察中,曹幸穗一行深入菇棚、菇寮、菇農家中,對慶元香菇的栽培流程進行了全面了解,隨后還參觀了吳三公祠、吳三公故居,并觀看當地菇農的香菇“剁花法”傳統技藝表演。
在看完村民民俗表演后,“你們的‘菇山話’講的都是什么內容?”曹幸穗再次發問。得到菇農的講解和相關介紹后,曹幸穗深有感觸的和在場的人說:“民俗文化是軟實力、軟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資源財富。香菇民俗文化是慶元人的文化記憶,是慶元人文化認同的標識符號,要保護好它。”
專家們在龍巖村邊走、邊看、邊問,進一步了解了慶元香菇民俗文化內容,大家一致認為,慶元香菇文化遺產的挖掘與保護工作做得很好,慶元的香菇文化遺產博大精深。同時,香菇相關的民俗活動內容豐富,將來作為香菇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和促進鄉村旅游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當天,考察組一行還深入五大堡鄉西洋殿、香菇博物館、香菇市場等地,就我縣香菇文化傳承保護工作、香菇產業發展等情況進行實地考察。副縣長吳小軍陪同。
在香菇博物館內,經講解員細致地講解,專家們對館內展示的慶元香菇歷史文化和產業發展等內容有了深入了解,紛紛認為,香菇民俗蘊含著慶元香菇發展軌跡、鄉村變遷和傳統文化的演替,是一千多年香菇生產的群體記憶。而在與香菇市場內與香菇客商的交流中,專家們詳細了解當前香菇的市場行情,對香菇產業的發展信心滿滿。
據了解,此次考察既是為了深入了解慶元的香菇文化遺產目前保護的情況,也是為促進慶元香菇文化遺產申報世界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做前期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