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3日,農業農村部公示了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名單,織金竹蓀赫然在列。
今年,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等9部門聯合開展了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建和遴選工作。在經過縣市申請、省級推薦、部門初審、專家評審、征求意見等程序后,織金竹蓀脫穎而出,成功入選。
這是織金竹蓀產業發展過程中獲得的又一殊榮,是國家對織金竹蓀產業發展的又一次肯定,是織金竹蓀隨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一起“成長”的標志性事件。
四十年來,織金竹蓀產業乘中國改革開放的東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2017年品牌價值達到8.41億元,在推動脫貧攻堅和地方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如今,經過艱辛努力和付出,成功創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織金竹蓀以優異的成績向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產業:在市場開拓中不斷壯大
“竹蓀價格最高的時候,每公斤達2800元。50克竹蓀就可以換1克黃金。”
見到王敬明的時候,他正在竹蓀制種車間里忙碌。
今年58歲的王敬明,在竹蓀行業已經摸爬滾打40余年,現在是織金王氏竹蓀有限公司負責人,也是織金竹蓀產業發展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談起織金竹蓀,王敬明一件件如數家珍。
竹蓀是織金縣的特產,種植歷史悠久。
1978年,中國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頭腦靈活的王敬明看到商機,做起了生意,把本地的中藥材運到沿海一帶售賣。一次在廣州清遠推銷中藥材時,他發現廣州人喜歡用內地的竹蓀煲湯,而竹蓀在廣州的售價高達600元每公斤。
想到織金豐富的竹蓀資源,王敬明興奮不已。他立即回到織金,收購竹蓀,開始了自己的“竹蓀之旅”。
當時,即便織金種植竹蓀先天條件很好,利潤很高,但因為價格貴,市場沒打開,竹蓀產量并不高,王敬明決定自己種竹蓀。這個決定,成就了今天的王氏竹蓀。
但竹蓀好吃不好種。
“因為竹蓀這種菌類對土地質量要求十分苛刻,在一片土地上種植竹蓀后,因為土地蟲螨的原因,三年內不能再在同一片地上繼續培植,所以種植竹蓀只能‘打游擊’。”王敬明回憶,那些年常常有人嘗試在原有的土地上繼續種植竹蓀,但都沒有成功。他種竹蓀,用的都是5年內沒有種過竹蓀的土地,直到竹蓀立體換土栽培技術出現。
隨著市場的不斷拓展,織金竹蓀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
1980年,織金群眾就已經開始摸索著組織分離和馴化,從野生竹蛋上切片提取組織,進行無性分離、馴化培育出竹蓀母本,并試著在室內種植。
1988年起,織金竹蓀出現了全民栽培的趨勢。1992年全縣竹蓀干品產量飆升至150余噸,產品遠銷沿海城市以及東南亞國家。
1996年5月,國家有關領導到織金視察時,對織金竹蓀種植、加工、銷售等環節都提出了要求,對織金竹蓀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前景寄予厚望。
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扶持下,織金竹蓀得到了快速發展,各種榮譽也紛至沓來。
1993年,織金竹蓀獲第五屆中國新技術新產品博覽會金獎、中國優質農產品及科技成果展覽會金獎;1994年獲成都全國星火精品金獎;1995年獲全國第五屆食用菌大會優質產品獎;2000年織金縣被命名為“中國竹蓀之鄉”;2005年獲得國家有機食品認證;2007年獲中國(長沙)國際食用菌博覽會金獎及優質農產品獎;2010年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認證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注冊;2017年進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2018年10月,織金竹蓀產業獲得貴州省人才基地稱號,成功申報為第九批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項目。
技術:在探索實踐中不斷成熟
制種、整裝、搬運……
寒冬時節,走進織金縣貴州美味鮮竹蓀產業有限公司,只見上百人的竹蓀制種流水線有條不紊地忙碌著,一派繁忙火熱的場景。
公司立體栽培示范基地黑色透氣的種植大棚內,一壟壟竹蓀種植土壤“橫臥”在立體栽培車床上,孕育著來年盛產豐收的新希望。
織金竹蓀的傳統種植模式,需要用大量的木材和腐質土。既與生態文明理念相悖,也與畢節試驗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的主題不符,更不利于產業發展。
為了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陽旭、李啟華、王波等織金竹蓀界“科班”出身的“元老”,把竹蓀集約化、標準化、機械化、規模化栽培提上產業發展日程,決定攻克織金竹蓀種植難題。
他們成立了織金縣高原食用菌研究中心,投資建立了組培實驗室、科研實驗室、設計袋裝菌種生產線,組織開展種質資源調查、種質資源研究儲備、以草代木栽培試驗、速生林種植及用于竹蓀栽培試驗、工廠化立體栽培(大棚重復利用)試驗、竹蓀生產廢料循環再利用等相關研究,不斷嘗試用速生林、農作物秸稈、玉米芯取代木材、竹子,用一般的黃土壤取代腐質土進行栽培試驗。
貴州美味鮮竹蓀產業有限公司,就是在織金竹蓀產業發展的大背景下,由織金高原食用菌研究中心聯合貴州科學院生物所、貴州大學食品工程學院、貴州師范大學分析測試中心、吉林農業大學、食藥用菌工程研究中心、織金紅托竹蓀研究所、織金縣清香型竹蓀研究所等單位,共同組建的科技型農業企業。
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織金竹蓀在種植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大棚立體換土栽培織金紅托竹蓀技術、立體換土栽培技術、竹蓀熟料菌棒脫袋覆土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竹蓀褐腐病防治技術等相繼取得成功。
“在溫室大棚內采用栽培架、標準塑料筐或塑料周轉筐栽培織金竹蓀,與傳統的遮蔭大棚陽畦覆土栽培相比,能充分利用空間,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不須輪作。”織金縣竹蓀辦副主任李啟華說,立體栽培標準塑料筐或塑料周轉筐、大棚、水、電、路等設施重復循環利用,大幅度降低了生產成本,一年四季均可栽培,便于集約化生產和產業化開發。
織金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陽旭說,通過立體換土栽培,不僅可以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讓適宜竹蓀種植條件的土地充分發揮效益,還能提高基礎設施的利用率,大幅降低生產成本,節約人力、物力、財力。此舉既提高了竹蓀品質,又提高了經濟效益,還便于管理,增加農民收入。
利用竹蓀熟料菌棒脫袋覆土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種植竹蓀,生長周期短、品質優、經濟效益高,從播種到收獲僅需70天,畝產鮮品可達2500公斤以上,干品270公斤左右。
“用這種技術栽培竹蓀,生長周期比傳統栽培方式縮短1年,經濟效益是傳統栽培模式的3至4倍。”貴州味美鮮竹蓀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光賢說,竹蓀熟料菌棒脫袋覆土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同時還具有種植技術好掌握、病蟲害易防治、投資期短、栽培風險低、回報率高等特點,是帶動山區貧困農戶脫貧增收致富的一種好技術。同時,公司的竹蓀褐腐病防治技術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專利申請已進入公示期。
效益:在脫貧攻堅中不斷展現
家住織金縣綺陌街道的段勝君是一名資深竹蓀菌種接種工,他一天能接種上千瓶,每月收入能達到4000元左右。
55歲的織金縣茶店鄉群豐村村民張青德在茶店鄉竹蓀裂變扶貧示范基地里務工,每天能掙150元左右。自從織金縣茶店鄉500畝竹蓀裂變扶貧示范基地成立以來,張青德夫妻倆就到基地里務工,通過在“家門口”就業成功脫貧。
“竹蓀栽培是很好的扶貧產業,散戶種植2至3畝,風險低、產量高、效益好。”李啟華算了一筆賬:菌棒栽培竹蓀每畝需投入大棚、菌棒、管理工資等約3.9萬元,最低產350斤干竹蓀,產值約8.4萬元,每畝利潤可達4.5萬元。
產業是脫貧攻堅的根本。為了充分利用竹蓀這個織金的特色優勢產業助推脫貧攻堅,帶動全縣17.4萬貧困人口實現同步小康,織金一直在不懈努力。
目前,織金已初步形成了菌種培育、竹蓀栽培、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體系。有竹蓀制種企業16家,年產能達6000萬瓶(袋),年產值逾1000萬元。竹蓀種植面積達到1萬余畝,從事竹蓀種植的農戶約2.4萬戶5萬人,從事竹蓀加工、營銷的企業和人員有1000余人。僅王敬明的王氏竹蓀,年產值就超過3000萬元。
在竹蓀產業發展過程中,織金縣以農村產權“確權、賦權、易權”三權為抓手,積極學習“塘約經驗”,探索“合作社+支部+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初步形成了“村集體經濟”入股分紅、貧困戶土地流轉規模經營、促進貧困戶就業增收,實現互惠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
“種竹蓀的效益是種玉米的20倍以上,是一個帶動群眾發家致富的好項目。”茶店鄉黨委書記李華說,竹蓀裂變扶貧示范基地通過貧困戶土地入股、基地務工可帶動1100余人脫貧。通過引導懂技術的貧困戶利用“特惠貸”發展竹蓀種植,又能帶動一批貧困戶脫貧,茶店鄉有信心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竹蓀產業的發展,為織金脫貧攻堅注入了強大動力。為了充分發揮竹蓀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今年,織金縣制定貧困村竹蓀(香菇)產業發展實施方案,在全縣選擇333個村推進竹蓀(香菇)產業發展,分別建立一個1畝以上的竹蓀生產單元,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3萬元以上。
攜手并肩四十年 櫛風沐雨再向前。織金竹蓀這個與改革開放一起成長的產業,正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在新時代里站在新起點上,向著新的目標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