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州省織金縣雙堰街道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引進龍頭企業,利用已征收的未開發土地,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黑木耳產業。位于雙堰街道的桂花社區木耳種植基地,面積約600余畝,是雙堰街道引進貴州省織源生物有限公司利用已征收的開發土地建立起來的。
走進雙堰街道桂花社區木耳種植基地,30余名務工人員正在忙碌著,有的忙著運輸菌棒,有的在地膜上擺放木耳菌棒。一根根菌棒錯落有致地擺放在白色的地膜上,在田間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其中,部分早已擺放完成的菌棒已經開始“冒頭”,競相“綻放”。
據了解,桂花社區木耳種植基地建成后,在木耳種植期,雙堰街道桂花社區與黑石社區兩個種植基地,總共可擺放200萬棒菌棒。同時,雙堰街道以此為契機,帶動、引導群眾就近就業,提供了種植、管護、晾曬等就業崗位百余個,讓務工群眾在黑石社區與桂花社區兩個種植基地之間不間斷務工,增加收入。
雙堰街道桂花社區黨支部書記馮興龍介紹,雙堰街道桂花社區食用菌種植基地自2022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以來,增加固定就業崗位50余個,臨時就業崗位200余個。他表示,在種植期間,務工群眾在桂花社區擺棒結束后,就可到黑石社區基地進行采摘,在黑石社區采摘完后,就可到桂花社區進行采摘,能夠讓群眾在兩個基地之間“循環”就業,保障群眾的穩定增收。
“我從去年就在這里務工了,這個木耳基地幫助我們增加了收入,我們在這里一個月能有三千多元,很不錯了。”今年58歲的務工群眾熊連敏說道。
等到木耳成熟,進入采收期后,被采摘下來的新鮮木耳將銷往貴陽、廣州等地,部分新鮮木耳會送至晾曬大棚進行晾曬。鮮木耳晾曬成干木耳進行售賣,不僅讓木耳種得出來,賣得出去,還能賣上好價錢,讓企業與群眾都沒有了后顧之憂。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隨著產業發展持續向好,木耳種植不僅鼓起了群眾的“錢袋子”,讓大家擁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而且還逐漸發展成為雙堰街道的希望產業、持續長久的富民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