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蓀早在古代即為南方官吏對歷代皇帝的貢品。據資料和有關人士介紹,清代皇室御膳中所用的竹蓀全由貴州地方官員貢奉,全國各大菜系所用的竹蓀也幾乎全部采購于貴州。因此,織金被稱為“中國竹蓀之鄉”。織金竹蓀是織金縣的重要特色產業,從20世紀70年代通過組織分離和馴化栽培以來,在我縣已有30多年的種植歷史,1986年“人工栽培竹蓀技術研究與推廣”星火計劃項目獲得成功后,使種植面積和產量有了大幅提升;2000年起就由縣農業局牽頭,織金縣紅托竹蓀研究所、織金縣竹蓀協會共同實施“以草代木栽培竹蓀”課題的實驗和攻關取得了成功,使竹蓀種植成本下降了20%以上,取材方便的同時保護生態。
自然地理條件優越。織金縣位于貴州省西北部、烏江上游,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熱量充沛,雨熱同季,陰天較多等特點,土壤多為微酸性和中性黃壤,PH值在5.8一7.2之間,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是孕育形成織金紅托竹蓀品系的先決條件。在這種特定的自然地理條件下生長的竹蓀品質優良,風味獨具,氣息清香、味道鮮美、脆嫩爽口,久煮不爛,品質大大優于其他品種和其他產地的竹蓀。
培養料來源充裕。竹蓀制種和栽培原料,主要是以竹木枝條及腐殖土為主,我縣的科技人員通過幾年的刻苦攻關,用農作物秸稈取代了竹木,用一般的微酸性黃壤通過消毒處理后取代了腐殖土,目前用玉米芯、玉米秸稈代替闊葉木枝條及竹枝條栽培,取得良好的效果,今后竹蓀生產將以農作物秸稈作為主要原料,來源十分豐富和廣泛。
栽培技術成熟。織金清香型紅托竹蓀是我縣科技人員從本縣竹林中分離篩選出來的優良株系,并且已將制種和栽培技術推廣到全縣竹蓀種植戶中去,據不完全統計,二十多年來,縣內舉辦各種類型的培訓班共計培訓了12000多人次,形成了一個科技人員—科技二傳手—種植戶的技術推廣網絡;為進一步探索竹蓀的高產穩產,縣成立了“紅托竹蓀研究所”,并在深加工方面得到了省地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二十多年來的理論和實踐,織金竹蓀的制種和栽培技術日趨成熟,具有較好的技術基礎支撐條件。
農戶有栽培竹蓀的積極性,公司(合作社、協會)帶頭作用初顯。竹蓀種植產量低的難題成功解決,竹蓀價格好,有錢賺,極大地激發農戶種植的熱情,竹蓀產業已成為農戶致富主要收入來源,全縣有2萬多戶從事竹蓀種植。全縣現有竹蓀公司(合作社、協會)10余家,注冊“織金竹蓀”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產品價高暢銷,遠銷國內各大城市和東南亞。
社會基礎條件好。織金紅托竹蓀自形成發展以來,得到了國家、省、地、縣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資金、物資、技術及產、供、銷環節等方面也相應得到有效資助,歷屆政府先后組建成立了相應的機構抓竹蓀產業的發展,積極探索建立竹蓀生產銷售管理運行新機制,大力發展竹蓀生產和深加工,加強竹蓀系列產品的營銷,鞏固和開拓竹蓀市場;二十多年的發展,造就了一大批科技人才,竹蓀制種和栽培的技術家喻戶曉,這些社會基礎條件為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了有力的保證;隨著項目的建成投產,織金紅托竹蓀的生產和加工將走上一條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化發展之路,竹蓀支柱產業鞏固發展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