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致富經》欄目6月17日播出“土洞里長出蘑菇來”,以下為節目實錄:
記者高潔:“山東省平陰縣的孔村鎮到處都是這種溝溝壑壑的地貌,這里除了山就是溝,除了溝就是坡,從2005 年開始,這里的老百姓瘋狂地迷上了一件事,那就是挖洞。挖洞挖到什么程度呢?據說在農閑時節和春節前這段時間,村里幾乎看不到人,打電話手機也沒有信號,他們都在干什么呢?他們都在洞里忙活著。”
記者:“挖了多深了?”
孔村鎮村民柳連金:“現在25、6米吧!”
記者:“準備挖多深?
柳連金:“70米左右。”
記者:“好不好挖?”
柳連金:“好挖。”
記者:“挖一個70米深的洞要多長時間?”
柳連金:“得需要一個來月。”
孔村鎮的老百姓2004年開始種雞腿菇,那時雞腿菇都種在大棚里,雞腿菇對溫度要求很高,由于受氣溫影響,大棚只能種兩季蘑菇,一年下來老百姓只有幾千元的收入。
孔村鎮村民井衛斌:“大棚只有春天和秋天這兩季。”
孔村鎮村民回廣鳳:“冬天溫度太低,夏天溫度太高,不適宜蘑菇生長。”
安子山村的姜廣星為了增加收入,在夏天溫度升高時,把雞腿菇種在了一個廢棄的磚窯里。雞腿菇的適宜溫度在十多度,高溫不行,低溫也不行,到了冬天磚窯里溫度又偏低,姜廣星就想能不能挖個洞種雞腿菇呢?、
2005年8月,姜廣星在山坡上挖了個土洞種雞腿菇,蘑菇長出來后,把他自己都嚇了一大跳。
孔村鎮村民姜廣星:“大棚很小,它這出來以后很大,認為它這質量不行還是什么毛病。”
原來雞腿菇喜陰,土洞溫度、濕度都很適宜,特別適合雞腿菇生長。 更讓姜廣星欣喜得是,5月份以后大棚里都沒有雞腿菇了,土洞里的雞腿菇成了搶手貨。
孔村鎮村民姜廣星:“大棚里的蘑菇一下去,全是土洞里的蘑菇,土洞里出來質量比較好,那時賣到6元錢一斤。”
記者高潔:“土洞里面冬暖夏涼,在冬天的時候氣溫最低不低于15度,夏天的時候氣溫最高也不超過20度,像現在室外的溫度是28度,土洞里邊的溫度只有16、7度,這種溫度特別適宜這種雞腿菇的生長,那么在天氣特別冷或者是天氣特別熱的時候,外邊的大棚已經不能生產雞腿菇了,土洞里邊依然能夠源源不斷地生產雞腿菇。”
土洞的發明填補了冬、夏兩季,大棚里不能生產雞腿菇的空白。孔村鎮山高溝深,比較適合挖洞,鎮政府就因勢利導鼓勵農民,利用山溝優勢發展反季節雞腿菇。
孔村鎮副鎮長韓彬:“孔村鎮的地勢可以挖無數個土洞,一是溝多、而是土坎多,三是土層厚,比較關鍵的一點,我們的土用術語說叫立土,不是一層層的,那么這樣的結構應該說對挖土洞很有好處,而且比較牢固。”
因為土洞節水省地,加上一年四季都能生產,一時間大家蜂擁而上到處找地方挖洞。2005年當年孔村鎮開挖土洞 300條。
孔村鎮蔬菜站站長張根平:“看到有人通過土洞養雞腿菇掙了錢,就像瘋了一樣,到處找地方。”
李溝村村民張召峰:“都慌慌打,慌慌掙錢。”
2005年冬天,李溝村的張召峰準備挖一個土洞種蘑菇,在洞挖到28米時,挖出了一件意外的事。
李溝村村民張召峰:“掏著掏著撲哧一下把鎬都漏進去。”
難道是挖到了傳說中的古墓,大家既緊張又興奮。
李溝村村民張召峰:“一開始以為跟挖古董,盜墓的挖著古墓一樣。一下掌燈一照,不是那個事,透了 。”
張召峰并沒有挖到古墓,而是挖到了別人的洞里。他有所不知,自己在挖洞的同時,離他洞口不遠處,另外一家人也正在熱火朝天的向前挖。兩家各挖個的,方向沒有掌握好,結果挖到一塊去了。
李溝村村民張召峰:“它呈一個八字形,外口大,里頭縮了,上一塊去了。”
兩家人就此停手,賺錢心切的張召峰也沒把這太當回事,繼續給土洞里裝上了蘑菇料,一個月后,發生了他不愿看到的一幕。
李溝村村民張召峰:“結果不是那么回事,還是墜下來了,把料全埋到里頭了。”
孔村鎮蔬菜站長張根平:“兩家屋一架梁,如果說中間沒有梁了,這屋不就塌了嗎?”
為避免老百姓盲目挖洞出現類似安全隱患,孔村鎮政府及時出臺了挖洞的規章制度,規定兩個洞口之間的距離必須在 4米以上,確保不再出現兩洞挖通的情況。同時還對洞口上部的土層厚度、高度等進行了規范。
孔村鎮副鎮長韓彬:“洞的上部到最上面中間的厚度應該是在5-6米,超過了4米的厚度,符合安全的要求,總的寬度不能超過2.4米,那么這個高度不能超過1.8米,必須是拱形的,它的承重能力最強,安全系數最高。”
現在孔村鎮每天都有新的土洞產生,全鎮共開挖土洞2000條。土挖出來以后可以直接填平門前的大溝,增加土地一千畝。
記者:“這樣挖對山體有沒有破壞。”
孔村鎮副鎮長韓彬:“對山體沒有破壞,因為我們這個土洞的開挖,對整個土層來說,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沒有任何毀壞,對整個生態都沒有任何的毀壞,應該說是最綠色、最無公害的一種生產方式。”
一個100米的土洞,投資大概需要4千元,同樣面積的大棚投資雖然減少一半,但土洞屬一次性投資,一年12個月不間斷生產,收入是大棚的好幾倍。
孔村鎮黨委書記翟軍:“到目前為止,我們全鎮開挖土洞2000余條,食用菌這一項從業人員達到一萬人,當年實現銷售收入6600萬元。”
出鏡:“這一袋料能出5斤蘑菇,那么按平均價三元來計算,也就說是15元錢,那在我前面一米的距離共有18袋蘑菇,一共就是270元錢,那么270元錢,老百姓能掙多少呢?他們都形象的說是一步兩張,也就是說這一米的距離他們就能純掙200元錢。”
北毛峪村村民趙紅偉:“現在價格還可以,2.7、2.8元,一般一天賣6、7百元。”
北毛峪村村民余瑞剛:“每天都有車過來收,一輛接著一輛,現在供不應求。”
種植戶把蘑菇采下來后,經過簡單加工,再打好包裝,在洞口等著經銷商就可以了。通過經銷商孔村鎮的雞腿菇銷往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
雞腿菇經銷商孫紅:“收了40來箱,拉走一車了。”
記者:“40來箱有多少斤?”
雞腿菇經銷商孫紅:“三千斤。”
記者:“每天都能收這么多斤。”
雞腿菇經銷商孫紅:“這還不夠客戶用的呢?”
現在孔村鎮的老百姓不光能在土洞里種蘑菇,還學會了根據市場的需求來決定出蘑菇的時間。再過兩個月,北京的奧運會就要召開了,張召行的這批貨就是趕到那時送往北京的。
孔村鎮北毛峪村村民張召行:“大約到陽歷的7月底到八月初,這個階段我覺得價格能好一點,為什么,因為這個時候國家召開奧運會。”
本文由中央電視臺七套《致富經》欄目提供,詳細內容請登陸央視國際網站CCTV-7《致富經》欄目查詢!
注:CCTV-7《致富經》欄目播出時間:首播:每周一至周五22:02--22:32,重播:每周二至周六 13:52―14:22。
財富無處不在,行動成就夢想!《致富經》欄目敬請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