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科研創新團隊以我國著名植物病理學家、菌物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教授為帶頭人,團隊由68名教師組成,其中科研骨干14名,是一支結構合理、實力雄厚、團結凝聚的教師團隊,承擔植物保護一級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吉林省重中之重學科及5個本科專業建設任務。多年來,團隊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植根長白,將夢想扎根高等教育的沃土,以“依托資源優勢,注重學研結合,打造特色成果”為理念,聚焦國家和區域重大發展戰略,探索形成了“一株菌、一只蜂、一棵參”極具特色的研究體系,用勤奮和責任取得了一系列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重大研究成果,填補了一系列國內研究空白,培養了大批農業科技人才,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篤志報國,愛崗敬業
吉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科研創新團隊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堅持將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工作之中。團隊中海外求學歸國人員有21人,他們全部放棄了國外優越的工作生活條件,義無反顧回到祖國,把畢生精力奉獻給了植保事業,將心血撒播在吉林這片廣袤的黑土地上。“做植保人,就要上得了山,下得了田,吃得了苦,流得了汗”,這是團隊帶頭人李玉院士常常灌輸青年教師的思想。團隊教師堅持立德修身、甘于奉獻、為人師表,教師黨員達46人,人均扶貧下鄉時間達80天/年,利用節假日接待來訪農民1萬人次/年。2012年,教師黨員李曉副教授克服困難,常年奮戰在中國援贊比亞農業技術示范中心第一線,在贊比亞堅持開展食用菌人員技術培訓、推廣及引種栽培等工作。人民日報以“中國院士讓贊比亞人民全年吃上了蘑菇”為題作了專題報道。團隊先后有20余人次被評為省、市、校師德標兵、優秀共產黨員、教書育人楷模、三育人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勇立潮頭,追求卓越
始終瞄準世界植物保護科技前沿,凝練重大科學問題,敢為人先,開拓創新,已經成為吉林農業大學植保人攻堅重大科技成果的精神動力。“植物保護科研創新團隊”在菌物資源保育與利用、赤眼蜂防治二化螟、人參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國家科技事業做出重要貢獻,也得到了國際同行們的高度認可。
一株菌——專業領域的領跑者。團隊成員緊盯世界菌物研究的前沿領域,研究破解菌物產業發展遇到的重大技術關鍵問題,在多個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獲得一批具有創新性價值的科研成果。
由于菌物專業的特殊性,科研人員要想獲得突破必須要外出采集優良菌種,不斷制作新的珍貴標本。到目前為止,他們深入到全國所有省區開展菌物資源普查,經過深入研究、鑒定與系統評價,構建了全新的菌物系統分類體系,率先對粘菌綱所有目中的重要的科、屬、種進行超微結構、個體發育、化學成分及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從本質上探討了分類單元的親緣關系及主要類群間和其他生物間的系統學關系,使我國的黏菌研究居于世界前列。同時,提出了菌物多樣性的“一區一館五庫”保護體系,并在四川雅江、甘肅祁連山、安徽金寨、福建武夷山、中朝和中俄邊境等地實踐。建成了位居國內前列水平的菌類種質資源庫,保存3萬余份菌物標本。在菌物資源上,發表的黏菌占世界已知種的2/3,數量達400余種,并結束了此前尚無中國人命名新種的歷史。出版了國內外獨有的“目”一級專著2部、該領域第一部英文專著和《中國真菌志—黏菌卷一、二》、《中國大型菌物資源圖鑒》等志書。這些基礎研究,不僅保護了種質資源,挽救了一批瀕危物種,維持了自然界的生物多樣性,更為進一步評價、利用、開發菌類資源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應用研究方面,深入推進作物秸稈基質化利用研究,選育適應東北地區栽培的玉木耳、玉珊瑚等食用菌新品種40余個。先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終身成就獎,中國菌物學會首屆戴芳瀾科學技術獎終身成就獎。
一只蜂——糧食產業的守護者。以解決東北糧食主產區玉米、水稻及大豆等主要農作物蟲害綠色防控及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為方向,研究和應用赤眼蜂防治農業害蟲等方面成果顯著,工廠化生產等相關技術研究及成果在國內同類學科中居領先地位。
一棵參——行業標準的制定者。以提高我國人參國際市場競爭力,推動吉林省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為目標,構建了人參有害生物安全防控和安全優質生產標準體系,先后主持制定了行業標準2個、地方標準25個并頒布實施,填補了國內無相關標準的空白。
團隊承擔“863”“973”計劃等國家、省部級各類科研課題380項,累計到位科研經費2.77億元。發表SCI論文104篇,核心以上論文701篇,出版著作34部,授權發明專利42項。2017年,“菌類作物優質高產抗病種質資源的挖掘、創新及應用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獲批“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111計劃)”,是省屬高校中首批獲批立項的團隊。
扎根大地,服務“三農”
吉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科研創新團隊秉持科技報國理想,堅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圍繞“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科研目標,團隊成員做了大量研究與探索。多年來,李玉院士帶領植保團隊,扎根在生產一線,抱著服務三農的思想,滿腔熱忱的把對真菌學、黏菌學、植物病理的研究,延伸到與國民經濟結合緊密的食用菌工程技術和產業化領域,將論文寫在了祖國大地上。李玉先后主持科技部973、農業部948等科研項目40余項,帶領學生篩選和馴化、選育出適宜東北地區氣候的玉木耳、玉珊瑚、白阿魏菇、雪茸等45個珍稀蘑菇品種;創新和改進了全日光栽培黑木耳等8項關鍵技術,尤其是對北方6個主要食用菌生產技術標準和體系進行了總集成和全面創新,解決了北方食用菌發展中的工程技術難題,真正實現了國家“南菇北移”的食用菌發展戰略。
每年三四月份,吉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科研創新團隊都要深入到白山黑水的田間地頭、菇棚車間開展科普宣傳活動。每到這個時候,周圍的菇農似乎是過節一樣,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為的是聽科技人員的一堂課。每當這時候,李玉院士似乎忘記了疲憊,似乎又變得年輕了,講起蘑菇種植技術是滔滔不絕。幾毛錢的菌苗種到地里就可以變成幾元錢的蘑菇,當地農民笑著說李玉是讓他們在蘑菇地里“撿鋼镚”,尊稱他為“財神爺”。多年來,植物保護團隊培訓技術骨干8000多人,輻射帶動菇農3萬余戶;累計推廣應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5000多萬畝,挽回糧食損失30多億元;建立人參有害生物安全防控示范基地10個,凈增產值2.05億元。
更難能可貴的是,從2011年始李玉院士團隊承擔了中國援建贊比亞農業技術示范中心的技術服務工作,引進了金針菇、平菇等三十多個蘑菇品種,手把手教給贊比亞農民食用菌生產技術。如今接受過培訓的贊比亞學員,都在自家土地上蓋起了蘑菇大棚,甚至成立了蘑菇種植協會。“之前我們家在一個小房子里種植蘑菇,5個月后,我們已經蓋起了一間80平方米的大房子,我們確實賺到錢了。”中國援建贊比亞農業技術示范中心的畢業學員祖魯夫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李玉院士團隊承擔技術服務期間,該示范中心取得了可喜成績,受到國家商務部的高度評價。2014年6月21日,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在贊比亞訪問期間專程到示范中心進行了視察,看望慰問技術服務人員。2016年3月22日,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對贊比亞正式訪問期間,再次考察了中國援贊農業示范區,對李玉院士團隊的援非技術服務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人民日報以“中國院士讓贊比亞百姓全年吃上了蘑菇”為題,對李玉院士團隊做了專題報道。吉林日報以“農科之花綻放銅礦之國——吉林農業大學援建贊比亞農業技術示范中心項目建設紀實”為題做了專題報道。令人激動的是,吉林農業大學代表國家援建的贊比亞農業技術示范中心被習近平總書記譽為是“南南合作”的典范。
育人為本,成果卓著
除了科研報國、服務社會外,在創新創業的時代潮流中,吉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科研創新團隊積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用心用情呵護青年學子的夢想。團隊堅持以立德樹人、培養人才為己任,表現突出,在李玉院士和高潔、逯忠斌、史樹森、王琦等教授帶領下,潛心教學研究、課程建設、青年教師培養等工作,形成了院士帶頭,教授們率先垂范,親自上講堂的氛圍,以自己的知識和品德為教書育人盡心盡力。李玉院士是國家級教學名師和國家級植物保護系列課程優秀教學團隊帶頭人,主講的《走進多彩的蘑菇世界》是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盡管李玉院士已年過七旬,仍然奮斗在教學第一線,幾十年如一日,堅持給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課。站立課堂,連續講課3節,儼然成為了校園的一道靚麗風景。聽過課的老師和學生都有這樣一種感受:院士給學生傳授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堂堂觸動心靈的思想教育課。團隊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形成了多專業協調發展的大植保學科布局;以植物保護為優勢,菌物學、有害生物綠色防控為特色的人才培養格局;拔尖創新型和應用創新型并進的人才培養體系。在上世紀80年代,團隊就挑起了建設我國第一個菌物專業的重擔。盡管困難重重,任務繁重,但還是在較短時間內在吉林農業大學設立了菌物學、菌類作物自主設置二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率先在全國建立第一個應用生物科學(菌物方向)本科專業,在國內率先創建了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流動站唯一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使吉林農業大學成為了我國菌類作物教育的起點,成為了我國菌物人才培養名副其實的搖籃。
近年來,團隊的老師們傾心執教、銳意改革,鼓勵同學們堅韌不拔地追求夢想,并助推無數學生實現自己的夢想。學生們的創新實踐和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學生創新活動參與率達70%以上,在國內外科技創新比賽中捷報頻傳。指導大學生成立了“昆蟲學社”“蘑菇愛好者協會”等省內知名的科技社團,獲全國“挑戰杯”學術科技競賽國家獎3項,省級金獎4項、銀獎3項。
植物保護專業獲批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第一批卓越農林拔尖創新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首批“吉林省高等學校本科品牌專業”,本科生考研率始終保持在50%左右。團隊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兩位教師被評為國家和吉林省教學名師。
人才輩出,繼往開來
吉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科研創新團隊中具有博士學位58人,高級職稱43人,形成了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專家、“長江學者創新團隊”等為代表的高水平人才隊伍。在團隊建設中,李玉院士把握總體研究方向,高潔、王琦等科研骨干負責規劃和組織實施團隊的隊伍建設、學術發展,發揮凝聚作用。團隊成員分工合作,充分調動和激發建設人員的積極性與創造性,老中青傳幫帶機制健全,強化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為青年骨干教師發展搭建高起點平臺,整體提升團隊教學科研能力。團隊青年教師和學子形成了“人人爭先、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和“立足積累、努力耕耘、勇于創新、樂于奉獻”的團隊精神,中青年教師成長迅速。作為團隊負責人,李玉院士秉承團隊光榮傳統,不遺余力地提攜青年人。在他的力主和倡導下,制定了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和獎勵激勵機制,構建起多層次、分段式教師成長發展路徑,為他們的成長成才搭建平臺和創造空間。一批年輕教師迅速成長,宋慧被評為國家優秀教師;王琦、劉淑艷、高潔等被評為吉林省拔尖創新人才,臧連生入選科技部萬人計劃,劉樸、張波、付永平等青年教師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參與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團隊先后被評為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是全國植物保護學科中唯一同時獲得這兩項榮譽的團隊,還被評為吉林省高校創新團隊、吉林省專利示范培育團隊。團隊還聘請了國內外知名專家32人,交流合作、協同創新,為團隊的長遠發展構建平臺,儲備力量。
真理追求無止境,探索真知永遠在路上。李玉院士團隊幾十年如一日,執著追求,潛心攻關,演繹了一段段不朽植保傳奇;他精心育人,無私奉獻,培養了一茬茬祖國棟梁之才;他投身產業,揮灑汗水,推動了一批批企業升級發展。他以實際行動把論文寫在了祖國大地上,展現了新時代中國科學家平凡而偉大的精神風貌。在黨的十九大加速“雙一流”建設,吹響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號角之際,李玉院士正帶領朝氣蓬勃的吉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科研創新團隊緊密圍繞國家和社會發展需求,瞄準世界植保科技前沿,加強創新技術的產業化應用,努力為我國的農業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